由此看來,三歲前的幼兒頭腦的吸收力,似乎要比大人強得多。大人根本不用擔心“給得過多”這個問題。
因為幼兒的頭腦,就像海綿一樣,可以吸收很多的東西,吸收夠了之後就會自動停止。我們大人最需要擔心的,並不是“給得過多”,而是“給得過少”。’
幼兒對感興趣的事物最易記住
前麵,我們談到嬰兒的大腦具有多麼驚人的吸收力,當然,那隻是機械化地把大人所給的統統記進腦海而已,還沒有取舍、選擇和理解的能力。
但是,到了三歲左右,慢慢地就會產生想要做什麼的意念。也就是說,終將麵臨如何使用已經組成“硬件”的功能,此時乃腦細胞形成的階段。
在這個時候,怎樣使孩子對周圍的事物發生興趣,要比給予他什麼更為重要,幼兒的好奇心很強,對於感興趣的事物,都會貪得無厭地吸收,並記憶下來。在此過程中,才培養出日後對大腦的機能與個性的形成最為重要的意願或意誌等等。
每個做父母的,總在孩子一出生,也不管他聽得懂與否,就為他念童話或講故事。反複聽著之中,幼兒就把你所講的故事背了起來,並牢牢記住了,若是你稍一念錯,他會當即指出你的錯處。原來,幼兒已將不明內容的童話與故事,當作一種模式記在腦子裏了。
漸漸地,幼兒會在聽講故事之中,對其中的某一故事特別感興趣,而設想要自己拿起書來,模仿大人的樣子閱讀。
別看他一本正經地念著書,其實,這個時期的幼兒還不識文字,他隻是把記憶中的故事情節和書中的圖畫對照一下,再逐字順暢地念了出來。這時孩子喜歡纏著父母親:這是什麼字,那又是什麼字?執拗地問東問西,這就是他對事物感興趣的證明。
聰明的母親會把握住這個時機,很自然地教孩子學習識字,培養他的讀書興趣。有心教育孩子的母親,應該刻意選購有文字的童話書,然後跟著幼兒,邊看邊念給他聽並指出該文字與書中相對應的圖畫,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背起故事,當他自己能夠看書時,就會最先對文字有興趣。
這時,做媽媽的千萬要耐心地、毫不厭煩地一字一字教給孩子。當有一天,孩子在父親看的報紙上發現自己認識的字時,定會高興得雀躍不已,父母當然也會感到很快樂。
上述種種,是在告訴大家,三歲前後的幼兒對自己所感興趣的事物,都會毫不費勁地集中注意力,並將它牢牢記住。
學習必須趁年幼
有些大人常有這樣的毛病,學語言很難學好口語,比如學英語,就往往學不好發音,讓人聽得一頭霧水,隻好用筆寫,才能讓對方了解。因此,很多大人常為自己的蹩腳英語抱怨不已。
可是,有些小孩在這方麵反而有天才,有的才二、三歲的小孩,他的英語就講得很標準,字音的區別簡直太棒了。這個區別也許就在於。過去大人是進了中學才開始學英文的,而現在有些小孩則是打從出生幾個月,就聽慣了英語唱片,到了能說話時,又同時接受英語會話的訓練的緣故。
不過,前麵也曾說過,未滿三歲幼兒的大腦,還在進行組織構造中,所以就很容易地將本國語音和其他國家的語言同時裝進腦子裏,因而三歲前的幼兒說外語,就能像講本國語一樣的毫不費力。若是錯過這一時機,想要學得三歲前就輕輕鬆鬆能學會的東西,就得花費很大的精力與時間,而且所得到的效果,還是微乎其微,甚至要發音正確,以至會說真正英語,恐怕都永遠不可能。
像這樣,不趁幼兒時期學會,將來就後悔莫及的東西,除了外文之外還多得很。例如音感與運動神經,據說也在三歲前大致就已定型了。此外,賞畫等感覺上的鑒別力,也大致在此時期形成。
近年來日本時興一種“新玩藝”:每年到了暑假,總有很多外國人判東方各國的民間家庭“做客”。初來El本時,這些外國家庭當然不懂Fl語,但稍過一段時間後.家庭成員中最快會講日本語的總是小孩,其次是上小學或中學的兄姐,而最不行的卻是父母親們。要是呆上個把月,孩子們都能說得一口流利的日語,大人外出都須由孩子擔任翻譯。滯留日本一個月,返國時隻能說句“你好”的母親,也大有人在。
有缺陷的小孩更要及早矯正
前文已從各個角度,談到了有關幼兒驚人的潛能和啟發他們智能的幼兒教育的重要性。然而,世界上也有不少先天的小兒麻痹、低熊、聾啞等等缺陷的不幸嬰兒。
那麼,這些孩子是否就與幼兒教育無關呢?不,幼兒教育對他們是同等重要的,甚至正因為他們生來的命運是那麼不幸.才更需要早些發現他們的缺陷,給予相對的教育。
誠然,古諺:“有其父必有其子”、“瓜秧上結不出茄子”是有道理,子承父業的入也不少,但這不能說明人的成長就是靠遺傳,麗隻能說明孩子成長的環境很重要。就是說,父母的興趣、愛好、個性、職業等因素所造成的環境直接成了孩子的成長天地,他們在此環境中接受潛移默化的教育,久而久之,孩子也會發展到與父母相同的或類似的個性、愛好、特長,甚至於選擇相同的職業。這才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予承父業”的道理所在。
如果把“有其父必有其子”的古諺,看成是血統關係的作用,那是十分不科學的,照這種理解,隻能走向邪路。
另有一個方麵必須高度重視,那就是有時有其父未必有其子。比如:醫生的子女成了音樂家,研究文學的學者子女卻當上了醫生,就連農民的兒子當上高級領導,工人的孩子當上藝術家,高於子女成了階下因也一點都不稀奇。當今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兒位音樂家和交響樂指揮家,他們的雙親和親戚中,也大多是平凡之輩。他們的成功隻能歸根於幼兒良好的環境教育和自己的勤奮。
我們留意一下周圍各個家庭中,不難發現有父母工作出色而子女成了“不肖子孫”者,其實這歸根結底不是子女的錯,而是幼兒教育和環境不良種下的禍根。反之,有些父母平平庸庸甚至窩囊透頂,而他們的孩子很成器的也不少。就如人們所說的:雞窩裏飛出了金鳳凰,這也不是因為他們的子女天生優秀,而是他們有幸能適應環境,可以說,不是雞變成鳳凰,而是雞造成了能出鳳凰的窩。
一個新生兒剛生來時都是滿臉皺紋,能力、性格在初生時都是相同的,由於各人環境不同,才發展成不同性格和能力的人。
有其父未必有其子,這是每一個年輕的父母必須引以為戒的道理,如果滿以為自己如此優秀,孩子定會不錯,就放鬆了為孩子創造環境和條件,那麼到頭來可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狼養的人會變成狼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對於人來說,甚至於動物,就有例外了,有名的“狼孩”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一九二零年十月,在印度加爾各答西南方的一個小村落裏,盛傳有兩隻人形動物住在附近的狼洞裏。
那時,剛好有一對來此傳教的牧師夫婦在當地,獲知此消息。便決定前往探險,經過幾番艱險,終於捉到兩隻動物,原來,她們是人類的女孩,年齡約八歲、一歲半。
姐妹倆被取名阿瑪拉和卡瑪拉,並被送往孤兒院接受人類的教育。
牧師夫婦以無限的愛心和耐心,想為她們培養人類的性格與能力,但這對被狼養育多時的姐妹,初時卻怎麼也改不掉狼的行為,她們在屋內雙上肢著地,象狼一樣用四隻腳行走,有時還會向人飛撲過來。白天悶坐在黑暗的角落或打盹或麵朝牆壁倦縮著,到了夜晚又嚎叫個不停,吃的也是腐敗的肉或者活的雞食。
盡管如此,牧師夫婦也沒收有放棄他們的努力。果然,到了兩個月後,姐姐——阿瑪拉終於能說出“不”的句子來,隻可惜不到一年,她就死了。
妹妹卡瑪拉則三年後才能用雙腳行走,但有時在做出本能的反應時,仍改不了用四肢行走的習慣。
恢複人類社會生活九年,直到十七歲死去時,她的智商隻有三歲半小孩的水平,能講出來的單詞也隻有45個。
無獨有偶,非洲也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三十年前,非洲莫桑比克的大叢林中,有一個土著人,年輕的妻子剛死,其剛剛出生的嬰兒也無緣無故地失蹤了。數月後,人們在一群狒狒中找到正在吮吸狒狒奶水的嬰兒,但當人們試圖從狒狒手中奪回嬰兒的時候,一切嚐試都告徒勞,最後隻能眼睜睜看著狒狒把嬰兒帶走。
十九年後,這個嬰兒長大了,成了那群凶猛的狒狒的頭目,雄霸一方,直至有一次他在打瞌睡時,才被人抓到。
抓到以後,當地人滿以為可以還他人類的本來麵目,但失望得很,直到不久前,這位由狒狒養大的“狒狒人”,才總算能用手吃飯,用兩條腿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