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事實都說明一個共同的問題,即孩子的成長,其養育的環境是何等重要。一個人生下來,如果投有得到人應有的環境,而在狼群中長大,那麼,他就有可能成為狼而不是人。從這一點看,養育比生育更重要得多。
幼兒成長的速度是驚人的
每天看著自己的孩子成長,很難知道究竟長大多少。其實.幼兒成長速度之快,超過我們的想象。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簍·彼亞傑曾經觀察自己的三個孩子,建立了個人成長階段的理論,他的許多著作,都特別強調一個原則,即必須要有適合孩子各個成長階段的教育與環境。
根據彼亞傑教授的觀察,初生嬰兒嘴唇無論觸到什麼東西,都想吸入,一過二十天,隻要吸不出奶水的,便不願再吸了,隻對母親的乳頭感興趣。
到出生後三個月,就有了“想找些什麼事來做”的意圖,例如用腳踢搖籃邊緣,讓垂下的布娃娃搖動而自我取樂。
過了一歲半,幼兒已能用棍子將遠處的麵包挪近,二歲以後,就會想把語言和它所具備的抽象概念結合起來,表達一些較為抽象的意思。
譬如看見男性,就叫爸爸;看到雨水,就認為是洗刷物品的東西。象這樣自己建立自己的邏輯。
再大一點,大約在四歲時,觀察力更加細膩。例如堅信大杯子裝一半的果汁,要比同量而裝滿一小杯的分量少;或者認為,同樣一塊餅幹,弄成幾塊後量會更多些,等等。
就這樣,幼兒的身心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所以,作為時刻與幼兒接觸的母親,必須十分注意了解各個階段幼兒有什麼需要,對什麼事情感興趣,並隨之給予相應的環境和教育。
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適當的東西,掌握好幼兒教育的階段性,適合高速度長大的幼兒的特點,是幼兒教育的一大原則。
好比說,要教剛剛學會走步的小孩學溜冰,是件極為困難的事。但是,當幼兒剛學走路時,同時訓練他走路和溜冰,則沒幾個月幼兒就能溜得很好了。
美國女心理學家瑪格露女士,就曾以一對孿生兄弟倆分別在出生後十一個月和二十二個月開始學溜冰,結果,學會的差異很明顯。因此準確地在適當的時候施以適當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讓幼兒多接觸美好的事物
日本有這麼一位公司職員,奉命要往國外出差,他有一位出生不久的可愛的女兒,出發前,他把妻女寄托在嶽父家。一年後他回國接妻子回家同住時,才發現有一個問題很令人著急,滿周歲的女兒滿口都是嶽父家鄉一帶的濃重的地方腔。原來,在他出國期間,嶽父母疼愛外孫女,片刻不離地帶著她,對她倍加愛憐,一天到晚對著孫女逗樂,呢喃個不停,妻子也以為“反正是未滿周歲不會說話的孩子。不會怎麼樣的”,無所謂,聽任其父母壟斷了母愛。結果才鬧出小孩一開始說話就有濃重的地方腔來。
後來,這小孩到了數年後,都已經上了小學了,還是無法改掉那種音腔,弄得父母和老師都束手無策。
上麵這個例子,原因就在於孩子開始說話以前,鄉下土音已經深深被吸引到大腦中去,根深蒂固,想再解除這個“第一印象”,重新加以修正,是非常困難的。
有的人提出一種估計,說改變這種第一印象需要用四倍於以前的時問和精力。
常言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幼兒時期最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讓他們接觸標準的語言、良好的行為、美好的事物,讓他們從中陶冶出好的人品和能力,是做父母的最大職責。
善於布置幼兒的房間
很多做母親的,都喜歡把剛出生的寶寶放在滿是雪白天花板、雪白牆壁、隔離外來聲音的寧靜的房間裏撫養,以為這樣才是最好的,但事實上,全無刺激的房間,對幼兒才是有害無益的。
美國的希魯納教授指出:嬰兒智力的發育,因有無刺激而差別顯著。他在以下實驗中證明了這種說法。
首先他將嬰兒分成兩組,一組放在如同上麵所描述的全無刺激的房間,另一組則放在可以看到玻璃窗外護士、醫師在工作的房間裏,這個房間是一個天花板、牆壁和被褥上都繪有色彩繽紛的美麗花樣、並且不斷播放音樂,多方麵刺激的房間。
就這樣,將嬰兒分開養了幾個月,再測量他們智力的差距。方法是,在嬰兒麵前放置發光物體,看看他們什麼時候產生捕捉它的意念,藉以測定智力發展的情形。結果,兩組嬰兒的智力發展的快慢有三個月差距。亦即:在欠缺刺激的地方成長的嬰兒,較在有刺激環境中成長的嬰兒智力發展慢了三個月。
據說,零歲至三歲間智力發展的速度,要比四至十歲間的智力發展的速度快。所以,在此時期的智力發展的速度相差三個月,意義何其重大。
也有部分學者認為,這種差距可通過教育的手段,使兩者的智力發展速度很快拉平,但是這種做法,勢必使幼兒承受過重負擔。
類似實驗除了布魯納教授外,尚有許多心理學家做過,證實有無刺激確可影響智能的強弱。
最近,更有不少專家在研究何種刺激對促進幼兒智能發育有效,這個研究已成為今後的最大課題,在各個實驗中,使用了應有盡有的道具,如:搖動的床,用明亮色彩點綴而成,狀似香荷包的串串、閃閃發亮的球、五花十色的紙……等等,參與實驗研究的專家們,大多認為附有音樂的風車、有花紋的窗簾等,都是極有效的刺激促進物。其中之一的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懷特,作了如下的斷言:“我們已經明白,布置一個熱鬧的環境,可使初生嬰兒的早期發育產生顯著的效果。
讓幼兒見識各種事物
十九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卡爾·夫裏德利希·高斯是個神童。據說,他八歲時已發現了“等差級數的求和公式”。
高斯的父親,並非什麼了不起的人物,他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泥水匠,整天替別人修房砌牆築灶,但他有一個習慣,就是每次有工做都把兒子帶在身邊。高斯自小接觸工人建築房子,整天替父親數磚瓦,久而久之,他對數的概念非常熟識,這為他的數學天才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日本本田機車董事長本田宗一郎對此也有一番感受,他回憶童年時說:他之所以幹上機車這一行,是因為小時候他們那裏沒有電動馬達,輾米用石油發動機,他從他們家附近那家輾米廠那裏受到很大啟迪。那時,他天天喜歡去聽那裏發動機的轟鳴聲,想方設法讓祖父背著他去,於是,在長期的刺激中,發動機的轟響聲成了搖籃曲.石油發動機發出的氣味成了他十分喜歡的味道。後來,他對機車工業發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一番努力,終於使他成了了不起的機車工業巨子。
人的幼兒期,象一部精巧的收報機,有時連父母未覺察到的、或者未以為意的一些極細微的事物,都敏感的接受起來,並不斷增加其強度,經過不斷積累,逐漸發展為一種能力。
本田先生的祖父是一個有功勞的人,他不計煩瑣地背著小孫子去看輾米,事實上是無意中激發了小孫子的能力,對日後孫子成為世界著名的機車大王立下了決定性的功勞。這對於我們年輕的父母來說,應該是一麵鏡子,揭示我們如何去處理孩子的有時看起好像是十分無聊的要求。
講故事可以激發幼兒的想象力
對同一事物的感受和認知,幼兒與成人往往有很大差異,這從讀童話或故事書籍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來。
意大利著名的幼兒教育理論家、實踐家蒙特索裏女士就做過很多這方麵的試驗。她的細膩的觀察報告對我們會有很大啟發,其中一個例子是這樣的。
有一位年輕的母親給她隻有一歲半的孩子買畫有各種動物及狩獵場麵的彩色卡片,而她的孩子卻指著畫片,連連發出象汽車開動的聲音一樣的聲音,並說出“汽車”之類的語言,母親找遍了整個圖片,就是找不出哪一點象汽車的東西,於是詫異地問兒子:“沒有汽車呀!”而兒子卻煞有介事地指著一張卡片,說:“就是在這裏嘛!”母親仔細地查看那張畫著狗、獵人和房子的卡片,隻見在一條象馬路一樣的彎曲的線上,有一個小小的點。兒子就是指著這個點說是汽車的。母親仔細端詳了一會,竟也發現這個點果真有點象汽車。
另外還有一個例子也很能說明問題。
還是那個一歲半的男孩,母親為他買了一本叫“聖柏”的小人書,有一次,母親在有幾位客人在場的時候講起了書裏的情節:“一個叫聖柏的黑人男孩,帶著他生日那天所得到的很多禮物回到家,走到半途,卻被野獸搶走了,他哭著回家裏鬧個不停,經父母再三安慰,才止住哭,高高興興地坐在餐桌上,對著生日蛋糕笑了。”母親指著最後一頁上的畫說。
母親的話剛說完,男孩突然說:“不是的,聖柏是在哭。”原來男孩指的是小人書的封底,而封底上確實畫著男孩在哭的廣告畫。男孩就是把這幅大人不大留意的封底廣告也當成主要情節來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