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開蒙習俗,隨民國以後學校興起,已逐漸廢棄或改變。如今有的地方孩子入學,風俗正趨鋪張。父母要為之辦“讀書酒”,親戚送禮。禮品從書簿筆墨等文具用品,發展到衣帽、鞋襪、傘具等生活用品。
上海郊區的一種成丁禮——慶號
男子一到成年,要舉行冠禮,表示從此正式成為社會的一員。冠禮在我國周秦漢時代極為重視,有一套隆重繁瑣的儀式,但後來逐漸泯滅,至今被廢棄已一千多年。不過,從古代冠禮傳衍變而來的類似成丁禮的習俗,在我國有的地方尚有存留,上海郊區有的縣流行的“慶號”,其實就是古代冠禮的傳承。
《青浦縣誌》有這樣的記述:“古人冠而後字。其斯禮久廢。今泖濱農家,弱冠後為酒食,召鄉黨食之,滑之慶號,尚有古意。”青浦縣泖河一帶,解放前經濟文化處予停滯落後狀態,青壯年都外出謀生。孩子出生後,父親大多不在家中。加上原先流行的風俗,孩子都不經過正式命名,便以貓、阿狗之類的乳名相呼。一旦成長到l7至20歲左右,有生兒女的能力,該成家立業之時,就要舉行慶號的儀式,以示成人。
慶號,當地又叫取大名。儀式相當隆重。每年約田禾未熟,活計較少的八月,村中青年自行約定,人數十幾到二十幾不等為一批,推選一位有見識、老成持重又家境較好的青年為主持人。慶號分字輩,以不同字輩人分批舉行,由家中自行商定。參加慶號者,所改的大名由家人商討而定,或請先生命名,或由算命先生推算過八字庚辰後,視五行虧缺而定名補闕。
慶號儀式一般為:大家分股出錢,合資由主持人專請戲班來演戲以示慶賀,並延請廚師辦席,宴請親朋好友。演戲時,趁觀者雲集之時,主持人登台宣布全部慶號兄弟的大名。演畢,親友與來賓戲聚一堂,開懷暢飲,大家以吉慶詞語表示祝賀。然後,在主持人首領下,慶號兄弟一路敲鑼鳴鉦,齊放炮仗,結隊往村中東南西北及各熱鬧場張貼大紅號單。
60年代中期以後,慶號改稱“改名”,儀式與過去基本相同,隻是宴會改為茶話會,請戲班子演戲改為放電影,改名青年在廣播中宣布所易之名。
一旦“慶號”或“改號”儀式一完,這些年輕人便是成人了,他們可以參加各種成人的活動,可以成家立業,生兒育女。不舉行慶號者被譏為“鼻涕蟲”,被歧視,不得結婚。
慶號的來源,當地流傳是源於三國時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三結義。泖濱的慶號,就是學習劉關張的結義流傳下來的,他們視同字慶號青年為同胞手足,結為俠義兄弟。但分析慶號的性質,源於桃園三結義之說顯然是一種附會,它其實是古代冠禮的變衍。冠禮為成人之禮,慶號也是成人之禮,性質完全相同。冠禮隆重而嚴肅,慶號禮儀也同樣隆重而嚴肅,慶號時,親戚朋友、父母兄弟要對該青年加以勸諭、勉其加名,對於名字的取定也要全家商榷,請先生擇取。古代冠禮是“幼名冠字者,名以名。質生若無名,不可分別,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雲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複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禮記·檀弓上》孔穎達疏)慶號也相類似,意在取一個新名字,表示新生活的開始,以後便不能再呼其乳名,否則當罰。
廣東的成年禮“出花園”
“出花園”是一種成年禮民俗,它主要流傳於廣東境內山區農村。
“出花園”習俗,喻生命為鮮花,其全部儀式、唱詞,模擬植物的生長過程,通過精選良種,勤耕勤灌,盡心護理使之嬌豔盛開,以象征新生一代吉祥如意,健康成長。
這種成年禮,在時間觀念上,包含了由嬰兒至少年時代的整個初、早期階段。其全過程,依據孩童的重生長歲序,相應分為“種花”、“人花”、“出花”三個階段,肯有濃烈的宗教色彩,儀式由當地職業宗教師——喃麼佬主持,舉行日期由他按孩童生辰,照曆書擇吉事行事。
儀式在兒童臥室內舉行,詐騙在深夜。舉行時隻需親生父母在場孩童可睡可醒。臥室中設祭台,燒香燃燭,供祭品(雞、肉、酒、粽),喃麼佬或席地而坐,擊皮鼓、敲銅鑼,念誦經卷;或手舞足蹈,在屋內跳躍。
“種花”是出花園的第一階段,包括“求真子”(即求真花)和“栽花”兩個程序,多於嬰兒周歲時舉行。是夜,喃麼佬在嬰孩房內搭祭台,奠上紙糊的屋宅、草編的小人,以及用紅、白紙剪的孩童全身像,另取盛滿水的木盆一隻,盆沿平行擱放二根細杆,盆內放二隻酒盅,盅內各放一張紙孩童頭像,然後用象征神權的“令牌”,在水中來回攪拌,使酒盅浮不停,然後用大紅綢布蓋盆麵。攪拌時喃麼佬唱“真花歌”。歌畢,揭紅布,視盆內二隻酒盅位置,如果一隻停留在橫杆(二根橫杆象征一座接種橋?)中央,另一隻卻停在盆沿,則示“接種”成功。停留於中央的紙孩為“真子”(真花),而邊沿的為“虛花”(野鬼),這需檢出清除。祭奠畢,把象征“虛花”的小孩剪像以及紙糊房宅燒毀,所紮的小草人,則要送村外埋藏。
上述“求真子”是一種追敘禮儀,隱喻男女陰陽交合,喜得貴子的過程。
“栽花”儀式,須取細竹竿數枝,上貼紅色或白色紙花,另用紅紙剪成紅瓶形狀,將粘有紙花的細竹竿插人“花瓶”內,男女插紅,可獨枝,可複枝,以四枝為宜(表示兒女成雙),然後將“花瓶”按東、南、西、北、巾五個方位,貼於內室或廳房的牆壁四沿上部。這一切有祝願要兒在祖靈、神靈的庇護下,在最佳環境中成長的意思。
第二階段為“入花”,由“壅花”(又稱“塔土”)與“淋花”組成,多於孩童七周歲時舉行一次,而質弱多病難養的孩童,則可每年或來年重做。“壅花”儀式,主要由喃麼佬把紙剪的花瓶與竹簽紙花貼在牆上,念經完畢,即用攪成稠狀的糯粉,緊貼紙花根部,象征“培土”,“壅花”。“淋花”意為澆花,由喃麼佬做象征性的動作,喝一口米酒,往“花瓶”上噴酒,重複數遍,並唱道:
未淋之時花蕭條,淋下之時花葉青。
淋過枝枝並香茂,千年根深萬年青。
“出花”是男女到l5周歲最後履行的一次儀式,其步驟與“入花”類同,隻是儀式多安排在白天,還略備酒肴,款待親朋近鄰,互相道賀年輕人的成長。“出花”儀禮標誌著男女青年開始步入成人社會,倘誰未舉行,要婚前補辦,否則不能成婚。
當地民眾認為隻有履行過“出花園”儀式,才能受到祖宗庇蔭,人生順遂,前程似錦。
由於“出花園”儀式,帶有嚴重的宿命觀念,以為“天命”安排了一切,不能違抗,隻須祈求,毋須奮鬥,這無疑是一種影響到年輕一代的健康成長的迷信,必須予以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