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俗風情:養育禮俗(二)(2 / 3)

福建漳州唱的是:月娘刀鈍,嬰兒刀利,月娘莫割,嬰兒無事。

龍岩則唱:月光光,拜月娘。月娘高,吊到半天高。我的小妹妹,千萬不可指,指了月亮不歡喜,半夜靜到咱房裏,把我妹妹耳朵割了去。

舊時,小孩患耳疾時,一定要拜月姊才會好。浙江東陽縣有唱:月亮婆婆,我拜拜你。你耳朵還給我,我刀還給你。

重慶的習俗是,孩子用手指了月亮,耳朵要被月亮割一條裂紋。如果那樣,每夜月出時,不要讓人看見,對著月亮作一揖,慢慢就會好了。

漢族民間相傳,以為月蝕是天狗吃月亮,月亮被天狗咬了或吃了,必須敲鑼打銅臉盆,把天狗趕跑。這種時候,孩子們總是又叫又鬧拚命地敲打銅盆或破鐵罐之類的器物,把月亮婆婆從天狗的口中“救”出來。

繪刺“蛙"圖案的“裹肚(兒)”

小孩出生滿了月或周歲,外婆或姑姑、姨姨給送慶賀禮時,少不了有肚兜。肚兜貼身係在小兒腰肚子上,起保護肚臍免受風寒的作用。南方風俗,小兒從滿月起帶肚兜,一般到五六歲就不用了,而北方有的到了結婚,新郎新娘還得帶個大紅肛兜,在陝西驪山一帶,裹肚(兒)的穿戴更絕,從幼兒滿月開始係用,不但結婚時雙方也都穿裹肚(兒),到了老死人殮,最貼身的衣物,也是裹肚(兒)。

裹肚(兒)基本上作菱形,上方下圓,左右稍尖,正麵繪刺上以蛙為中心的圖案,也有加刺繡別的圖案或“五毒”(蠍子、蜈蚣等)的,但以繪製蛙圖案為正宗。用帶子係在脖項和腰間以護臍與護肚。係戴起來頗像一隻青蛙伸展四肢抱住人體的樣子,也像一個小孫孫抱住爸爸脖項和腰身的形象,引人喜愛。

裹肚(兒)在幼兒滿月時開始係用(在此以前是用布包裹),能起保護嬰兒肚臍免受風寒。此後,孩子在12歲前,每年五月“端午節”,舅家要給外甥送裹肚(兒),這種習俗一直相沿至今。過了12歲,裹肚(兒)則是自家備製使用。

為什麼驪山風俗裹肚(兒)要以繪製“蛙”的圖案為最標準呢?說來有考究。原來蛙圖騰為女媧氏部族集團的標誌,用五彩線繡出蛙的半浮雕圖像,是當地風俗的老傳統。人們從幼兒出生、婚配、老死都係用著,意在以“蛙”為標誌,能在生前死後——“陰陽兩界”互認族氏,這也寄托著對人類的先祖女媧這位“驪山老母”的追念和對本部族的親近之情。

縫製肚兜或圍兜各地民風不同。黑龍江有些地方給孩子做的兜兜上縫上一個心形紅布,布上鉸七個眼兒,意思是將來孩子比一般人的心眼兒多,因為過去認為皇帝是“七孔玲瓏心”。這樣做寄托著父母希望孩子出人頭地,有所作為的願望。

舅舅給外甥送羊風俗

邯鄲市郊縣的農村和冀南一些縣,還有豫北輝縣一帶,至今還殘留著一種風俗習慣:每年農曆六七月問,外祖父或舅舅都要給小外孫、甥男女送羊,原來送的是真活羊,後來逐漸改用白麵蒸成的“饅頭羊”代替。

送羊,一般由外祖父選,不過舅舅也可代替。小外孫,甥男和甥女一降到人間就得開始送羊,年年要送,一直送到孩子長到12歲時才停止。不僅長子、長女要送,下麵接著生下的弟妹也得送。有的地方,隻要舅舅健在,不管外甥年紀多大,都要堅持送羊。所送的羊,一般是一個孩子一對,同時還伴隨送些饅頭,有些地方還配以用白麵做的桃、石榴、青蛙等。送的麵羊小的一隻半斤或一斤,大的有五六斤至十來斤。

送羊還講究一事實上的規矩和禁忌。如:所送的羊,必須讓外孫、甥男女吃掉,別人不能染指。如果外孫,甥男女原就長時間住在外祖父家裏,到送羊時,要提前幾天將他們送回自己家中,然後才將羊送去。外孫、甥男女規定不準跟隨送羊的外祖父或舅舅一齊回自己的家。認為“隨羊走,妨舅舅;隨羊來,妨奶奶。”對舅舅、奶奶有衝犯。這種:迷信禁忌現在人們已相當淡薄。

送羊的習俗為什麼要在六、七月呢?這是因為在舊社會窮人隻有等到麥收以後才能有點白麵。而且,這段時間正是農村停鐮掛鋤的時候,夏播、夏鋤已忙過去,秋收尚未到來,可說是中原較為清閑的時節,自然是走親訪友送羊的最合適時間。

何以會流傳送羊的風俗呢?在河北,據說與冀南的一個民間神話故事有關。傳說沉香打敗了他的舅舅楊二郎,用神斧劈開華山,救出他的母親以後,便要去斬楊二郎的頭,為母親報仇雪恨。三聖母苦苦相勸,沉香為他母親善良的心所感動,隻得停下,說:“看在母親的麵上,暫且留他一條性命,不過有一條,他每年必須給我送一對活羊。我年年要剝他楊二郎的皮,吃他楊二郎的肉。”(楊與羊諧音,用羊象征楊二郎)。楊二郎懼怕沉香的神斧,隻得答應每年給沉香送一對話羊。顯然,這是神話傳說。

話說開蒙

兒童長到虛齡六七歲時,要上學讀書,舊時學童就讀之所叫書院,也叫私塾、書館、學塾、蒙館等。京師的蒙館外麵有招牌,大書一個“學”字,旁邊還寫著“秋爽擇日來學”的字樣。《燕都雜詠》:“訓課童蒙早,春風義塾開。夕陽催散學,總角抱書回。”注雲:“城內外設義學,訓課童蒙。”

兒童剛上蒙館,須舉行開蒙禮儀。

浙江溫州習俗叫開蒙為發蒙,須擇吉日舉行。中堂上課擺列外婆家送的發菜、生湯圓、蜻幹、豬肝、花蛤、小鯉魚等十味,裝十魁碗,叫十魁,由老學生來伴新學生共食。然後由新學生在紅氈毯上跪拜蒙師,蒙師則把手教新學生,執筆填寫用紅字印成的上大人習字紙一張。寫畢,又將所寫的字密密加圈。新學生拜謝蒙師出堂,有的插銀花一對,騎馬向長輩親友拜客,長輩給他拜見禮。外婆家所送禮物有狀元片、糕幹、福壽糕等,分發給同窗書友吃;另有果盤麵和一封紅封包,由蒙師收去;紙做的魁星和狀元交學生領回。然後設筵款待蒙師。

在湖州一帶,學童初上學,家長或親友提兩盞上書“狀元及第”的燈籠,帶一塊紅氈毯,一對紅燭,四樣禮物:糯米圓子(中嵌一粒蓮心,四周用燈草染色鑲成花紋)、粽子、酥糖、豬蹄。在農村稍為簡單,須備兩盒雪糕,上印“狀元及第”、“讀聖賢書”等字樣。豬蹄和酥糖要奉贈老師,其餘大部分分給同學。有的還用棗子拌點鹽分發同窗,以示結緣(“鹽”諧“緣”音)。

學館正中掛一軸中堂畫,如“鶴麟同春”、“威震山穀(虎)”、“雄鷹展翅”等。學童家長點燃紅燭,讓學童在紅氈毯上唱喏下跪,行拜師禮儀。應家長之請,都是給學童取一書名(也有家中事先取好的)。

《瓊崖民俗誌》(《民俗》l937年複刊號第一卷第一期)記載瓊崖的“開蒙”習俗,取好“派名”(大約同於學名)後:再延請族中長老或有地位之人,:為孩子開蒙。即設文昌神位,由此長老為書一條雲:“奉祖名為×××”貼於中堂,令孩子握筆使書所命之派名,並教讀《四書》或《三字經》數句。又,先畜鯉魚兩尾於小盆中,開蒙試筆時,令孩子用手向盆中捉魚,撈獲後仍置盆中,候禮成,令人將:鯉魚放生江河或沼池中,意即謂此兒亦將與鯉魚同跳躍於龍門矣。

開蒙時畜活鯉魚的風俗,杭州也類似。

杭州習俗,小兒六七歲時,延一有學問的人,教學童《三字經》或《詩經》數句,並教他識字四個,執學童之手描紅寫字一張,名之“破蒙”。破蒙之先,堂上點紅燭,令孩子向上拜,名叫拜孔夫子,再拜先生。左右桌腳旁,一邊是放一木盆,裏麵用水養著鯉魚;一邊係一隻自毛雄雞。鯉魚,寓鯉魚跳龍門;白雞,寓白鳳吐文章,都是象征孩子將來有出息。魚同雞用完後均須放生。破蒙時外婆家須送糕粽各一盤,以糕粽諧“高中”,希望將來應試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