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手禮是從古代的叩頭禮演變簡化而來的。方法是將一隻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略微彎曲,指尖捏合在一起,輕輕叩打桌麵幾下,即代表古代最隆重的“三跪九叩首”之禮。
這種習俗是怎麼來的呢?不免要說到一個典故。
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有一天,路經鬆江,他帶了幾個太監微服來到“醉白池”遊玩。見那裏有一家茶館,就坐下來歇腳。茶房端上幾隻碗來,隨後站在數步遠的地方,拎起大銅壺朝碗裏倒茶。隻見一條白練從天而降,茶水不偏不倚,滴水不灑,均勻地衝進碗裏。乾隆皇帝看得驚奇,禁不住上前要過銅壺,學著茶房的樣子,朝其餘幾隻碗裏倒去。太監們見皇帝給自己倒茶,嚇得魂都沒了,想跪下叩頭,山呼“萬歲”,又恐暴露了皇帝的身份,遭殺身之禍,一急之下,靈機一動紛紛屈起手指,“篤篤篤……”不停地在桌上叩擊。事後,乾隆皇帝不解地問太監:“汝等何故以指叩桌?”太監們齊聲答道:“萬歲給奴才倒茶,萬不敢當,以手叩桌,乃代叩頭致謝也。”
以“手”代“首”,二者同音,這樣,“叩首”為“叩手”所代,三個指頭彎曲即表示“三跪”,指頭輕叩九下,表示“九叩首”,這種做法被皇帝采納,而且逐漸在民間推廣,至今還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區行此禮,每當主人倒茶之際,客人即以叩手禮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