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島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年輕時,曾在洛陽出家,法名“無本”。賈島取得如此成就,與他在洛陽當和尚的一段生活,是分不開的。

賈島當和尚時,並不在佛門修行上用功,一個心眼撲在作詩習文上。每天,他有空就離開寺院,跑到山腳下遊山逛景。在寺院通往邙山的路上,有一棵大柳樹,樹下有個光滑的石礅子,他每次路過這裏,都要坐下來休息一會兒。

有一天,賈島又跑到這裏歇息。因為他喝了不少酒,剛坐下來便詩興大發,乘著酒興又作起詩來。他邊想邊吟,吟著吟著便情不自禁地高聲喊叫起來,一下子招來了好多過路百姓看熱鬧,不少人還把他當成了瘋和尚。這個場麵正好被縣官碰上了,不問三七二十一,就把賈島抓了起來,關進了縣衙門的院子裏。日頭落山了,縣官還不來發落他,賈島實在受不住啦,便朝著大堂高聲吟了兩句詩:“不如牛與羊,猶得日暮歸。”那縣官一聽,吃了一驚,這個瘋和尚的詩還真有點味道呢!便過來問他午後鬧事的情形,賈島把事情的經過說了一遍,縣官也沒氣兒了,就決定放他回寺院。但是,縣官命令他今後再不許出寺院。

賈島因為作詩被抓的事,被人們傳來傳去,很快傳到了韓愈耳朵裏。當時,韓愈是個很有名氣的大詩人,還當著“京兆尹”的大官,很愛惜人才,他親自找到賈島,勸他還俗攻讀詩文,以便將來求個功名。

賈島還俗以後,更加發憤讀書,刻苦習文,不久就寫了大量詩文。

有一次,他背了個小包袱,騎著一頭小毛驢,從洛陽出發,要去京城長安趕考了。他一邊走,一邊吟詩,手舞足蹈,渾然不覺。快到長安時,吟出了一首《題李凝幽居》的五言律詩:“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當他吟到“僧推月下門”這句時,忽然覺得不夠恰當,又換成“僧敲月下門”。用“推”字好,還是用“敲”字好,他拿不定主意了,於是眯縫著眼睛,口中不住地吟起“僧推”、“僧敲”來。他一邊琢磨,一邊用手比劃著“推”和“敲”的動作。路上行人很多,看著他那呆呆的樣子,都捂著嘴暗暗發笑,不過,他已經對詩句入迷了,別人不管怎樣譏笑,他也全然不知道。

正在這時,京兆尹韓愈帶著儀仗隨從,正好迎麵走來。大官出巡,過往百姓都得退避三舍。大家見這情景,“嘩”的一聲,都回避讓路了,空蕩蕩的大路上,惟獨剩了一個賈島,快要和韓愈的儀仗隊相遇了,他還沒有發覺呢!那些差役們惱火了,氣勢洶洶地把賈島拉下驢來,捆了個“結結實實”,架到韓愈麵前治罪。

韓愈一看,犯人原來是賈島,便馬上親自給他鬆了綁,很客氣他說:“委屈你了,老朋友!”

賈島對捆綁的委屈毫不在乎,忙把他吟詩的苦衷告訴韓愈,請求指教。韓愈沉思了一陣,然後笑著說:“你當過和尚還不知道這個理兒?天一落黑,寺院就閂上門了。夜晚推寺院的門,能推開嗎?我看還是用‘敲’字好吧!”

賈島覺得韓愈的分析很有道理,對他十分佩服。從那以後,“僧推月下門”就改成了“僧敲月下門”,我們現在用的“推敲”一詞,就是從那時傳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