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弗蘭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文藝複興時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學家。他不但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裏,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早年熱衷於政治,1620年因被指控受賄而脫離政壇,開始著書立說。主要作品有哲學著作《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史學著作《亨利七世本紀》等。

談讀書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博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

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

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幹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後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驗範之,則又大而無當。

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並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

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讀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隻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

書有可淺嚐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隻需讀其部分者,有隻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隻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淡而無味。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不常做筆記者須記憶力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皋腎,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蓋演題需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是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醫。

名篇鑒賞

培根一生所作文學作品並不多,但一本《隨筆》卻足以讓他在英國文學史上占據一席之地。《談讀書》是《隨筆》較為著名的一篇,通過閱讀,可以體會培根散文的整體風格。

文中,作者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對於讀書做學問一事做了論述。從內容上看,本文主要說了三方麵:讀書的作用,如“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讀書補天然之不足”、“讀書使人充實”、“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等等;讀書的方法,如“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隻為尋章摘句”、“有隻需讀其部分者,有隻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個人讀書方式不當所造成的局限,如“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等。三個方麵,不論哪一點都是作者的經驗之談,深刻而且適用。

另外,和一般說理性文章不同的是,本文中沒有對自己的觀點做長篇大套的論述,而隻是將自己的看法,通過一個個簡練的句子表達出來。初讀時,似略嫌枯燥;然細細玩味,卻發現每句話背後都閃耀著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