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好口才來自勤學苦練(2 / 2)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你是一個不甘平庸之輩、欲圖大事的人,不妨從現在開始練習說話的本事,為將來的事業打造基礎。隻要你多聽多說,勤學苦練,用不了多久,你就可以在任何場合,麵對任何人,做到從容不迫、瀟灑自如地侃侃而談了。怎麼用好這個工具,就是一個技術性或者說技巧性的問題了。

1、要善於克服心理障礙

表達的成敗與否,關鍵是自身的心理因素,克服怯場的心理障礙。

怯場指的是:在人前,尤其是人多的場合,因緊張害怕而不敢說話,或者說話時顯得拘謹、不自然。

怯場是一種心理障礙。要麼感到自己被說話場合的氣氛、形勢所壓迫;要麼顧慮自己說得不好或說錯;要麼擔心自己不是他人的對手,因而畏首畏尾、誠惶誠恐。

其實,這種心理障礙是完全不必要的。有的人在家人麵前可以滔滔不絕,可與外人交談,他就難以啟齒;有的人平時在兩三個人的場合可以口若懸河,可人一多,尤其是一上台,就心慌意亂,語無倫次。這說明他不是不能說,而是有心理障礙。隻要消除這種障礙,怯場也就會消失。

消除怯場的心理障礙可參考以下方法:

(1)平時加強訓練。平時可通過諸如朗誦、自言自語、多同親近熟悉的人交談、多聽別人交談等方式來改善、提高自己。

(2)每次發言前做必要的準備。這在單向交流時容易做到,如果雙向交流,同誰談,涉及什麼內容,也可做大體的言辭預測。隻要在大的方向上有所準備,到時也不致不敢說或說不下去。

(3)臨場抱定豁出去的心態。任何人都不是天生就能在公眾場合自如地說話,都有一個艱難的“第一次”。美國的羅斯福總統說過:“每一個新手,常常都有一種心慌病。心慌並不是膽小,而是一種過度的精神刺激。”古羅馬著名演講家希斯洛第一次演講就臉色發白、四肢顫抖;美國的雄辯家查理士初次登台時兩個膝蓋抖個不停;印度前總理英-甘地首次演講不敢看聽眾,麵孔朝天。

(4)“忘記”聽眾。就是自己在發言前,心中有聽眾,但在發言時,眼中不能有聽眾,隻顧按自己的意圖去表達。一位教師第一次登台講課效果就不錯,有人向他請教經驗,他說:“備課時我心中一直想著學生,可一上講台,我眼中所見,隻有桌椅而已。這樣,我就放鬆自如了。”

2、有話要敢說

有話敢說,建立在有話要說和有話能說的基礎之上。敢說來自於兩方麵的信心,一是相信自己所說的話是客觀的、正確的;二是相信自己所說的話會產生預期的影響。

如果自己本身就認為自己所說的話不妥或不對,怎有勇氣出口?如果覺得自己說了也是白說,根本沒有用,那還不如不說,即使說,也是底氣不足,難以服人。

首先,要對自己所說的話有信心。自己確實有話要說,事情本身確實有讓人說話的地方。有話能說,自己能正確而得體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看法。

另外,所處的環境必須適宜說自己要說的話,這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3、正確選擇說話的時機與場合

說話,首先要考慮這話能不能說。這個考慮的過程是在瞬間完成的,對方正在等你的下文,你卻需要幾分鍾來考慮,還不如不說為妙。話能不能說,要依時依景依人依情而定。

(1)說話的時機。說話的時間非常重要。說晚了,相當於沒說;說早了,可能引不起人的重視,作用不大。在恰當的時間,說出恰當的話,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如果你上門推銷產品時,對方不需要,那即使產品質量再好,你的口才再好,成功的幾率也不大;而如果對方需要你的產品,你稍微一推銷,就很容易成交。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也要把握好時間、時機,說自己要說的話。剛入學的大學生,你要告訴他們求職麵試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很少有人聽得進去,四年的時間還很長。到大四時,有關求職的任何意見或建議對他們都是字字珠璣,變化的隻是時間因素。

(2)說話的環境。每個人都處在大環境、小環境之中,誰也不能脫離環境而存在。環境對一個人的情緒影響很大,在說話之前,要善於觀察環境、分析環境、利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