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語言的短句特色,指演說者在演說中,把本來可以用長句表達的意思變成短句,使演說語言顯得短小精悍、明快有力。
1985年9月底,《上海青年報》記者對上海鐵路新客站工地總指揮進行了關於“212工程”什麼時候能完成的采訪。
總指揮嚴肅地發表即興演說:“不超國家預計開支,不誤工期!這是我們向黨、向人民立的軍令狀。縮短生命,無所畏懼!延長建設工期,辦不到!黨,不允許;人民,不允許;我們的年齡,更不允許;……困難再大,我們靠黨的領導,人民的支持;問題再多,我們靠設計人員的聰明才智去攻克難關;時間再緊,我們靠創業者爭分奪秒的拚搏精神……”
這位總指揮的演說,斬釘截鐵,擲地有聲,充分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這裏,可以看出,總指揮的演說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句子短。
與短句相比,長句無論在氣勢方麵,還是在力量方麵都要遜色得多。所以,短句特色是提高演說效果的一種重要方法。
據不完全統計,善於宣傳的我國老一輩革命家,如毛澤東、陳毅、著名文學家魯迅、聞一多,以及當代的宣傳教育工作者李燕傑、曲嘯、彭清一、劉吉等的演說,其句子的長短一般均在8個字左右。
國外的一些演說大師,如列寧、林肯、丘吉爾等,他們講的是歐化語言,雖然句子稍長些,但也都在10個詞以內。
所以,從中外演說大師的實踐來看,短句特色是一種成功的演講技巧。
從比較的角度考察,書麵語言句子長,優點是精確、全麵,缺點是呆板和累贅、冗長。而演說句子短,簡潔明快,生動有力,充滿生氣;在演講時總有一定的“不言而喻”的情境和語境,表達時可以借助非言語傳播手段(如語調、語速、衣著、手勢、表情等),所以盡管句子簡短,仍能細致入微地傳情達意,而且朗朗上口,有助於記憶,因此能收到很好的演說效果。
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等,都是長句短說的典型例子。
這些短句,不僅簡潔明快,而且能給人以深刻印象,便於記憶,經久不忘。
正如恩格斯所說:“言簡意賅的句子,一經了解,就能牢牢記住,變成口號,而這是冗長的論述絕對做不到的。”
由此可見,要提高演說效果,就要注意長話短說,使句子簡潔明了,短小精悍。
革命導師列寧在《紀念葛伊甸伯爵》的演說中,曾用三句長、短句交叉的語言,深刻地揭示了這樣三種典型人物:
“意識到自己的奴隸地位而為之作鬥爭的,是革命家;不意識到自己的奴隸地位而過著默默無言、渾渾噩噩的奴隸生活的奴隸,是十足的奴隸;津津樂道地讚賞美妙的奴隸生活,並對和善的好心的主人感激不盡的奴隸,是奴才,是無恥之徒。”
在運用短句特色時,事先一定要有充分準備,能用短句表達的,決不用長句子,或者把長句子化為若幹短句。在演說時,若有的句子不宜變為短句,就要有吸引人、感動人、說服人成功演說的過程。並不是每一個演說者在一開始演說時個個聽眾都非常想聽,那麼,要把所有聽眾的注意力都吸引過來,確實需要一定的功力。
當年,我國著名的鋼鐵基地攀鋼,急需大批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才。但是,每年國家分配到攀鋼的大學生很少。實行“雙向選擇”後,許多人不願到邊遠的攀鋼去。攀鋼就主動派人到大專院校,通過宣傳招攬人才。地質工程師楊實接受了這一任務,他到北京某大學,使出在海外當《華商報》記者時的本事,用誠摯和熾熱的語言作了一次卓有成效的演說,向年輕的大學生們講出自己心中的攀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