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海外回到大陸,懷著一顆赤誠的報國之心,考入大學地質係。唱著《地質隊員之歌》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為國家尋找無盡的寶藏。1964年,我告別了地質研究所,從成都出發,5天5夜後來到一個叫諸葛營的小山村,就是三國時期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時安營紮寨的地方。那裏是公路的盡頭,前麵橫亙著重重大山。勘探儀器和行李全用馬馱著,幾十個人步行兩天才能到達攀枝花。那裏是高山的峽穀,村裏隻有一戶人家。沒有住處,晚上就睡在老鄉的豬圈上麵,沒有蔬菜,就吃辣椒鹽巴拌幹糧。苦嗎?苦!累嗎?累!想回北京嗎?想!但是有什麼比用自己勞動換來的果實更令人沉醉的呢?經過艱苦的地質勘探,終於發現了攀枝花這個神秘的聚寶盆。攀枝花共有100億噸鐵礦石,240億噸遠景儲備量,占已探明的全國鐵礦石的1/5。這裏更有豐富的釩、鈦,釩蓄量2億噸,占全國的87%,鈦蓄量8億噸,占全國的92%。還有3萬兩黃金、1137噸銀、284萬噸銅、79000噸錫……一位外國專家感歎地說:‘上帝太不公平了,把這麼多寶藏都埋在了中國的攀枝花!’現在,一座現代化的鋼城已巍然屹立,那是中國一代知識分子和工人智慧的結晶啊!什麼是青春、生命、事業和榮耀?那就是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也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麵對著祖國飛奔的列車,他會自豪地說我們生產的鋼軌鋪設在千裏鐵路線上;麵對著漫天燦爛的霞光,他會無愧地說那裏有我鮮紅的血液……”
雷鳴般的掌聲響徹了禮堂,同學們幾乎把楊實抬了起來。晚飯後,楊實下榻的招待所被大學生們擠得水泄不通。當晚,便有70名大學生向學校提出申請,要求分配到攀鋼。
攀枝花的魅力就這樣在楊實真誠、直白又充滿動人情感的口才中噴湧而出。楊實的話,真實、親切、坦誠,他實實在在地講攀鋼的事業,講攀鋼的過去、現在和將來,講自己的親身感受,這在大學生心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共鳴。聽了他的講話,同學們感受到了攀枝花那巨大的吸引力。
1858年,林肯在競選美國參議院議員的時候,在伊利諾伊州南部進行演說。那時,那些蓄養黑奴的惡霸們本來對廢奴主義者就非常仇恨,對林肯到此做反對奴隸製的演說當然是恨之入骨了,並發誓隻要他來就置他於死地。為了讓演說順利進行,在正式演說開始之前,林肯先向那裏的人們預先做了一些工作。他說:
“南伊利諾伊州的同鄉們,肯塔基的同鄉們,聽說在場的人群中有些人要和我作對,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我也是一個和你們一樣爽直的平民,那我為什麼不能和你們一樣有著發表意見的權利呢?好朋友,我並不是來幹涉你們的人,我也是你們中間的一人,我生於肯塔基州,長於伊利諾伊州,正和你們一樣是從艱苦的環境中掙紮出來的,我認識南伊利諾伊州的人和肯塔基州的人,也想認識密蘇裏的人,因為我是他們中的一個……”
根據聽眾的情況,林肯簡明扼要地把自己與聽眾相關的情況、經曆加以介紹,使聽眾形成“認同感”,最終達到“吸引人、感動人、說服人”的效果。
這無疑是一篇成功的演說,一番話竟把可能麵對的一番敵對怒視變為了大聲喝彩,據說還有一些本打算與他作對的聽眾後來竟成了他的好朋友。
林肯以自己的經曆告訴我們:演說必須以誠實自然的態度,通俗簡明的語言,“大丈夫能伸能屈”的風度,吸引聽眾,感動聽眾,說服聽眾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動。
隻有達這個目的,才是一個優秀的演說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