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密歐與朱麗葉》
偉大的愛情戲劇故事。
作者:威廉·莎士比亞。
文體:戲劇。
成書年代:1595年。
一作者介紹。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義思想的代表。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創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亞化”,稱讚莎士比亞劇作情節豐富,渾然一體,讚許他曆史劇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偉的筆觸對英國封建製度走向衰落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曆史轉折期的英國社會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畫。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亞出生於英國沃裏克郡斯特拉福鎮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時代曾在當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學學校”學習,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但因他的父親破產,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還幹過其他各種職業,這使他增長了許多社會閱曆。
18歲時他和一個比自己大8歲的農場主女兒結了婚,幾年後就做了三個孩子的父親。22歲時他離開家鄉獨自來到倫敦。最初是給到劇院看戲的紳士們照料馬匹,後來他當了演員,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後開始寫作,先是改編前人的劇三不久即開始獨立創作。當時的劇壇為牛津、劍橋背景的”大學才子”們所把持,一個成名的劇作家曾以輕蔑的語氣寫文章嘲笑莎士比亞這樣一個”粗俗的平民”、”暴發戶式的烏鴉”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但莎士比亞後來卻贏得了包括大學生團體在內的廣大觀眾的擁護和愛戴,學生們曾在學校業餘演出過莎士比亞的一些劇本,如《哈姆雷特》、《錯誤的喜劇》。
寫作的成功,使莎士比亞贏得了騷桑普頓勳爵的眷顧,勳爵成了他的保護人。莎士比亞在90年代初曾把他寫的兩首長詩《維納斯與阿都尼》、《魯克麗絲受辱記》獻給勳爵,也曾為勳爵寫過一些十四行詩。借助勳爵的關係,莎士比亞走進了貴族的文化莎龍,使他對上流社會有了觀察和了解的機會,擴大了他的生活視野,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從1594年起,他所屬的劇團受到王宮大臣的庇護,稱為“宮內大臣劇團”;詹姆斯一世即位後也予以關愛,改稱為”國王的供奉劇團”,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
1599年莎士比亞參加了倫敦著名的環球劇院,並成莎士比亞為股東兼演員。莎士比亞逐漸富裕起來,並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襲貴族的號。1612年他作為一個有錢的紳士衣綿還鄉,四年後就與世長辭。
二作品檔案。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亞創作的早期,又稱為曆史劇、喜劇時期。這一時期莎士比亞人文主義思想和藝術風格漸漸形成。當時的英國正處於伊麗莎白女王統治的鼎盛時期,王權穩固統一,經濟繁榮。莎士比亞對在現實社會中實現人文主義理想充滿信心,作品洋溢著樂觀明朗的色彩。這一時期創作的喜劇包括詩意盎然的《仲夏夜之夢》(1596)、揚善懲惡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風俗的《溫莎的風流娘兒們》(1598)、宣揚貞潔愛情的《無事生非》(1599)和歌頌愛情又探討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這些劇本基本主題是愛情、婚姻和友誼,帶有濃鬱的抒情色彩,表現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生活理想。與此同時,他還寫了《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等悲劇3部,作品雖然有哀怨的一麵,但是基本精神與喜劇同。莎士比亞還寫有長詩《維納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魯克麗絲受辱記》(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詩。
莎士比亞的作品從生活真實出發,深刻地反映了時代風貌和社會本質。他認為,戲劇“仿佛要給自然照一麵鏡子:給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麵貌,給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態,給時代和社會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記”。馬克思、恩格斯將莎士比亞推崇為現實主義的經典作家,提出戲劇創作應該更加“莎士比亞化”。這是針對戲劇創作中存在的”把個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聲筒”的缺點而提出的創作原則。
三內容概要。
《羅密歐與朱麗葉》劇照。
凱普萊特和蒙太古是一座城市的兩大家族,這兩大家族有宿仇,經常械鬥。蒙太古家有個兒子叫羅密歐,17歲,品行端方,是個大家都很喜歡的小夥子。有一天,他喜歡的一個女孩羅瑟琳被送到修道院,他十分傷心。於是他的朋友說,那麼我們混進凱普萊特家的宴會場,去找些更美麗的女孩吧!所以為了找一個新的女孩,他和自己的朋友戴上麵具,混進了宴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