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腰椎間盤突出症(三)(2 / 3)

1)作為診斷的輔助手段。

2)此造影法一般無不良反應。島田健106例中隻4例術後症狀一過性加重。

3)作為非手術療法之一方法。

第六節鑒別診斷

一、梨狀肌綜合征

為周圍性神經痛。沒有腰部症狀和體征,發病率少。我們曾多次遇到被診斷為梨狀肌綜合征經治療無效的病人來就診,經檢查診斷為腰椎間盤突出症,手術治愈。。梨狀肌綜合征所引起的坐骨神經痛與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坐骨神經痛之間有明顯的區別,前者臀點壓痛明顯,有時可觸到梨狀肌部軟性團塊,拉賽格征、直腿抬舉試驗、Bragard征、坐骨神經張力試驗、Bonnet征、Sicad征等均可為陽性,但林德勒征、奈裏征、挺腹試驗、Naf-fziger征、Fajersztain征等根性坐骨神經痛的體征為陰性,足可鑒別。在腰椎間盤突出症中16.4%沒有腰部症狀,但檢查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腰部運動障礙和腰部體征。此外,在梨狀肌綜合征時,可出現以下體征陽性結果,但本病是否獨立存在尚有爭論。

Freiberg征:伸直髖關節,被動內旋下肢,引起坐骨神經走向的放散痛為陽性。或患肢單腿站立,軀體向左右旋轉,若向患側旋轉時產生坐骨神經走向部位放散痛為陽性。

Thiele征:患肢屈髖,內收、內旋,疼痛沿股後放散為陽性。

Pace征:半屈膝並靠攏雙膝,在抗阻力下使雙膝分開,疼痛、力弱為陽性。

二、黃韌帶肥厚

可單獨存在,亦可以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理變化組成部分而合並存在。單獨存在固然需要鑒別,合並存在時,若選取前路手術或經皮髓核摘除術時,如果黃韌帶肥厚在病痛上擔有一定責任的話,療效將不佳或全無效,故亦需鑒別。如果臨床定位診斷為L5—S1節段病變引起的根性坐骨神經痛,X線平片上發現隱性骶椎裂、浮遊棘突、L5棘突過長等情況,應考慮黃韌帶肥厚的存在。作者曾有報道,在脊髓造影、硬膜外造影、椎靜脈係統造影時可見來自側後方壓迫所造成的充盈缺損或血管移位、阻斷。CT檢查有助於診斷。磁共振亦可發現。

三、椎管狹窄

其腰部根性坐骨神經痛及神經障礙等體征常不典型,自覺症狀重、活動不便重麗檢查所見常不符,間歇性跛行這一典型症狀出現率73%。但單純腰椎間盤突出症偶有間歇性跛行症狀。對椎管的測量,無論X線照片還是CT,都有助予診斷。但有時兩疾病可同時存在,需加注意。

四、側隱窩狹窄

常見於40歲以上病人,與椎管狹窄的鑒別基本相似。常與腰椎間盤突出症合並存在。X線照片上可見關節突肥大、增生硬化。CT檢查可以測知側隱窩狹窄。

五、腰背筋膜炎

亦稱肌筋膜炎、纖維織炎,是少見病。據我們的經驗,沒有文獻報告的15%~30%就診率。不宜將未詳細檢查確診的病人都診斷為筋膜炎。腰背筋膜炎壓痛點常在骶棘肌外緣髂脊附著部。常產生反射性坐骨神經痛。腰肌緊張是明顯與恒定的,站立位與臥位檢查都可觸診到堅硬的腰肌,此點與防禦性反射性腰肌緊張不同,後者俯臥位檢查肌緊張明顯緩解甚至完全消失。壓痛點筋膜下封閉,可以使腰背筋膜炎之喂痛與坐骨神經痛同時消失。

六、第三腰椎橫突起綜合征

正常人的第三腰椎橫突起最長,尖端適在骶棘肌外緣,處於缺少肌肉組織保護的部位,又鄰近腰脊神經後支穿出筋膜至皮下之處,故肌肉不發達的健康人在重手法觸診時常有明顯壓痛。腰椎間盤突出症、腰肌勞損常於此點有壓痛。在腰椎間盤突出症治愈、勞損症狀好轉後此壓痛點消失。所謂第三腰椎橫突起綜合征的診斷要十分謹慎。

七、椎管內腫瘤

症狀、體征均呈持續性發展,逐漸發病,逐漸加重,休息不能使症狀減輕,麻木自下向上發展,從一側肢體向兩側肢體發展,同時出現膀胱直腸功能障礙,肌肉萎縮明顯,X線平片上可見椎弓根間距增寬,椎間孔擴大,與椎間盤突出症的X線表現不同,脊髓造影有特殊意義。CT,磁共振有助於診斷。

第七節治療

一、一般治療

1.臥床休息:睡臥硬板床是一切非手術療法的基礎。

2.理療:一切透熱治療均適用,目的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炎症與水腫,促進代謝產物的吸收,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和刺激,減輕神經根的水腫,緩解肌肉緊張。如超短波,紅外線照射等。

3.針灸:循經取穴,強刺激,有鎮痛作用。

4.鎮痛劑;維生素B1、B12、E等。

二、非手術療法

1.牽引

(1)持續性腰椎牽引:以骨盆帶作牽引,重量l0~15kg,床腳墊高20cm作對抗牽引,6周。同時臥木板床。較一般療法療效提高l0%~20%。故亦有提出懷疑,認為所提高的療效,不過是持續牽引,督促了臥床休息所起的作用。

(2)間斷性牽引:常於門診條件下施行,每次20~60分,每日1次,l0次為l療程.目前雖廣為施用,但沒有統計數報道其療效。雖然大部分采用了超重磅牽引(35kg以上),但看不出明顯效果。由於沒有有指導的綜合治療,其效果不會比一般療法好,更不會與持續性牽引相等。而且這種超重磅牽引有增加神經根粘連的可能。

2.推拿按摩

為祖國醫學的一項有效療法,其療效隨施行手法而不同。我們的經驗是優良率69.2%,較一般療法略高。但我們不讚成長期超重手法推拿,其所造成的致傷作用將增加神經根的粘連,給後繼治療造成困難。

3.封閉

(1)痛點封閉。壓痛點筋膜下封閉。

(2)硬膜外封閉

骶管注射,每周1次,每4~5次為l療程。

持續硬膜外封閉,可使用硬膜外導管,每日注藥。但長期留置導管,要嚴格管理,防止感染、斷管等事故的發生。

三、手術治療

1.後路手術

經後正中切口,切開椎管後壁,繞過硬膜囊,處理椎間盤突出。

(1)椎管切開術式:①開窗法,Love手術。適用於單一節段後外側椎間盤突出。在椎板間隙較寬時,隻切除黃韌帶即可,間隙窄時則需切除上位椎板下緣或下位椎板上緣。②半椎板切除術。若兩節段椎間盤突出,雖然可以分別施行兩處開窗術,但亦可施行半椎板切除術,使暴露過程時間縮短。自兩突出節段之間的椎板棘突基底至上、下關節突內緣,切除椎板及其上、下位的黃韌帶,即可充分顯露兩節段椎間盤的後外側部。③全椎板切除術。適用於中央型較大突出。先切除棘突,然後切除全椎板。兩側至關節突內緣。從較方便的椎板下緣向七切除,連同上、下位的黃韌帶一並切除,可得到兩個節段椎間盤的充分顯露。根據突出情況,從硬膜囊一側繞過,處理椎間盤。必要時可切開硬膜,分開馬尾神經,直達椎間盤後方。這種必要性,很少遇到。④雙“L”形截骨術。適於極外測突出,先作黃韌帶切除,在充分保護椎管內結構的措施下,先作上位椎板外側下緣與下關節突內緣的“L”形截骨。然後再截除下位椎板外側上緣和上關節突內緣,在必要時可根據突出部位、側隱窩狹窄情況、椎間孔幅度等切除關節突或椎弓根,直至神經根的壓迫、粘連得以充分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