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理基金定投很簡單,隻要去銀行櫃台,按銀行和基金管理公司的相關規定提出申請,開通”基金定投”就可以了。目前,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和民生銀行等多家銀行都開通了基金定投業務,固定網點眾多,辦理方便。還可以登錄網絡銀行或者電話銀行辦理,足不出戶便能辦好定投業務。

那麼該如何來選擇養老基金進行定投呢?

目前主要有股票型基金、債權基金、貨幣基金等幾種。比較而言債券型和貨幣基金收益較低,市場波動也小,定投和一次性投資效果差距不是太大。而股票型基金收益較高,波動較大,更適合用定投來均衡成本和風險。

在股票型基金中,又分為保本基金、指數基金和主動管理積極配置型股票基金。針對與養老而言,能夠保本增值的保本基金在近兩年內是最值得投資的基金品種。其次是指數基金。這與當前國內股市的長牛現象分不開。隻要指數漲了,指數基金收益就是跟著漲。第三是主動配製型股票基金,比較適合那些想要獲得超越市場表現的超額收益,又可以承擔較大風險的投資者。

確立定投方式後,一定要長期堅持,這樣才能避免人為因素導致的收益波動,也才能享受長期投資的複利效應帶來的財富積累。從分散風險考慮,投資者可以在多個明星基金之間進行合理組合,避免單一基金業績波動的風險。

子女教育金規劃

在孩子的總經濟成本中,教育成本僅低於飲食營養費,占子女費用的平均比重為21%。但是自子女讀高中起,教育費用在子女總支出中的比重超過飲食費用,這一比重在高中階段為34%,大學階段則為4l%。而且學前教育的花費也顯著高於義務教育階段,幼插班的年學雜費人均為4600元,占子女總支出的比重為30%。有少數家庭還支出了高額的擇校費與讚助費。所以,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子女教育金都必須提前規劃。

1,從寬規劃:在做子女教育金規劃時,一定要在規劃的教育金基礎上再多準備一些,做到有備無患,到時候多餘的部分可留做自己的退休金準備,降低退休後對子女的依賴程度。

2,從長規劃:運用習慣性儲蓄法存儲子女教育金。每月存一點,充分利用定期定額計劃來實現子女教育基金的儲蓄。這種積少成多、定期定額式的習慣性儲蓄計劃,能為你的子女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目前很多投資工具可以利用來強製儲蓄,比如教育儲蓄,教育保險等等。

3,以家庭支付能力為基礎: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子女的興趣愛好轉換很快,學習成績和以後的發展方向也未定型,父母應該以較寬鬆的角度使準備的教育金可應付子女未來不同的選擇。子女教育費用支出要建立在家庭的支付能力基礎上,不可盲目超額指出教育費用,給家庭財務帶來極大的危機。

4,穩健投資:為籌集子女教育金作投資時,要注意選擇穩健的投資方式,不要太冒風險。因為如果本金遭受損失對以後子女的教育安排的不利影響會更大。

傳統教育投資工具主要有教育儲蓄和教育保險兩種。教育儲蓄和教育保險是可以結合起來用於教育金規劃的。如果孩子還很小,建議還買適當的教育保險。等到孩子上初中,又可以慢慢積累一些教育儲蓄。此外,還可以基金定投作為教育投資。

一、教育儲蓄

教育儲蓄的最大優勢在於采用零存整取定期儲蓄的方法,獲取整存整取的存款利息,還可以免繳利息稅。但是,教育儲蓄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能辦理教育儲蓄的投資者範圍比較小,隻有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學生才能辦理教育儲蓄。按銀行規定,支取教育儲蓄款必須開具非義務教育的入學證明,否則不能享受利率優惠和免稅優待。這樣就將長達9年的義務教育費用排除在外。教育儲蓄對象是在校小學四年級(含四年級)以上學生。

其次,教育儲蓄的存款最高為2萬元,因此,單憑教育儲蓄肯定無法滿足孩子教育金的準備。同時,家長在為孩子準備教育儲蓄的時候,還必須考慮到存款利率變動帶來的風險。由於教育儲蓄按開戶日利率計息,如在升息前存入,且選擇的存期太長,儲戶不能分享到升息的好處。

二、教育保險

教育保險相當於將短時間急需的大筆資金分散開逐年儲蓄,投資年限通常最高為18年,所以越早投保,家庭的繳費壓力越小,領取的教育金越多。而購買越晚,由於投資年限短,保費就越高。如,投保年齡在0-9歲之間的孩子,12周歲時就可以領取基本保險金額的10%作為初中教育金;15周歲時可以領取基本保險金額的15%作為高中教育金;18歲時可以領取基本保險金額的25%作為大學教育金;25歲時可以領取基本保險金額的50%作為創業基金;60周歲後每年可領取基本保險金額的13%(女性為12%)作為養老金,直至身故。而10-12歲投保的孩子就不能領取初中教育金;13-15歲投保的孩子就不能領取初中和高中的教育金了。

保險產品重的是保障功能,因此購買教育保險看重的是它的保障功能,而不是收益率。此外,教育保險也不要多買,適合孩子的需要就夠了。

教育保險最大的好處是,保單的投保人如果不幸身故或者因嚴重傷殘而喪失繳保費的能力,保險公司將免去其以後要繳的保費,而領保險金的人卻可以領到與正常繳費一樣的保險金。這一條款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避免了很多家庭悲劇的發生。

三、基金定投

相比較而言,基金定投是比較穩定、收益也比較高的理財產品,用來做子女的教育金投資是比較合適的。具體的情況可以參照上文養老金的基金定投。

投資的八大風險

無論怎樣安置錢財,都一樣會有風險。我們應該將每一種投資或投資項目潛在的風險進行細心分析,看一看有什麼辦法可以降低風險,避免損失。但最重要的仍是分散投資及攻守兼備,這樣才是最完善的理財之道。

無論我們如何處理自己的金錢,包括用最原始的辦法在家中掘一個洞埋入,或者存入銀行,要麼用來炒期貨、炒股或買債券,都有一個共同問題,就是風險。當我們將資本或現錢用作分散投資時,都應該考慮一下,運用資金時會遇到什麼樣的風險。

1,財務風險

要明白,有時錢拿了出來,就沒有機會收回了。無論國內國外,以往投資在股票上的股東應該記憶猶新。就算去買保險,保險公司也有破產的先例。買人單位信托基金,基金有意外也不是新聞。至於在一些小型公司做外幣黃金買賣,明明有錢賺卻會被這些公司欺詐做假單變成虧本的例子,就更加多了。投資在一家管理階層專占小股民便宜的公司,股票又有可能隨時停牌。買債券如果買入垃圾債券,隨時可能變成廢紙,所以在未訂投資計劃之前,應先要考慮幾個問題:

第一,委托的經紀方是否可靠?有沒有侵吞客戶價款,有沒有做假單?存錢進去,他會不會攜款潛逃?

第二,投資進去的銀行,包括存款、買入股票、債券、買保險,這些銀行會不會倒閉?

第三,他們的管理階層能否相信?投資公司總是要獲利的,買的不如賣的精是常理?

如果對這三個問題有疑問的話,就不要去做,即使已經投資了,也要把錢收回來。

2,經濟循環風險

經濟有盛有衰,循環不息。經濟景氣的時候,物業、股票、收藏品、部分期貨、甚至貴重金屬都會升值。不過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拿著現錢和債券就更有利,而股票物業卻會跌價。也就是說,經濟景氣或衰退,都會有些投資升值,有些投資跌價。一個完善的理財模式,自保又出擊的組合,應該包括不同的投資項目,在什麼情形下都以自保為先。遇到經濟好景,可以把握時機,賺得更多。全部投資在容易受經濟衰退影響而大幅貶值項目上,比如股票和物業,就不是那麼理智。分散投資可以降低經濟循環風險。

3,行業風險

有時經濟本身景氣,但某些行業卻越來越蕭條。比如航運業在20世紀80年代,無論你什麼時候去投資,都逃不過虧本厄運。就算內行人以專家身份也一樣因看不清楚前景而慘敗。作為局外人,就更加不要集中投資在一兩樣項目上。理財三角模式教我們去守防攻戰,其實就是運用了分散投資、降低風險的原理。

4,通脹風險

有時投資在數字上是賺到錢,但是通貨膨脹率超過你獲利回報率的話,金錢上購買能力的損失還高於利潤上的得益。要避免通脹風險吞食資金的購買力,就一定要在理財組合裏麵包括一些專門在通脹期會升值的投資項目,比如物業、股票、黃金。一般股票基金都應該在通脹時期升值。其他的組合內的現金存款、債券等可能會出現追不上物價指數的現象。但隻要把資金作適當的分配,拉上補下,仍然不致有損失。

5,利率風險

利率上升,會打擊股票、債券、物業的價值。但理財三角模式已經將利率風險預計在內。因為我們有儲蓄存款、外彙存款,在投機方麵,也可以玩期貨、期權、賣空遊戲,將利率風險減到最低程度。

6,外圍風險

風險並不局限於本地政治經濟範圍,其實全世界沒有一個角落絕對安全。如果存外幣,一定不可以隻存一種,外國也一樣會出現政治經濟的動蕩。所以投資於外國的物業或基金或債券也不要隻投資於一個國家。如果隻是存美元,回憶在1985年~1989年之間,想想美元

兌所有外幣都持續下跌的那種感受,一定能使人們深刻地了解和領教這個風險。

7,過於集中的風險

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假設我們將資金已經分成物業、儲蓄、買股票、債券;另外一些炒期貨、外彙等。除了這樣的分散投資之外,在個別投資或理財項目,也不可以太過集中,比如買股票就不應該全部買人地產股或任何一類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