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雲》是日本作家二葉亭四迷的出世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寫於明治20年代。

二葉亭四迷,生於1864年,卒於1910年,是日本近代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家,本名長穀川辰之助,生於明治元年。

日本明治20年代,明治初期的動亂時代已過,代表民主、自由的民權運動也失敗了,天皇專製政體經過多次波動之後,終於牢固地確立起來。天皇政府接連頒布了各種律令,在國內形成了強權的統治,一切都按照政府的官僚機構的要求行事。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也發生了變化,一部分人追隨時代,甘願成為政府的奴仆;一部分人感到壓抑、苦悶,不滿政府的各種律令。《浮雲》就是描寫新時代變化之下的“青年男女的傾向”。

小說通過一個被解職的小官吏內海文三的平凡生活和他周圍人們的活動,表現了“明治青年”的不同傾向,暴露了官僚機構的腐敗和社會上小市民的庸俗習氣。

內海文三是一個貧困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父親死後,他寄居東京叔父家裏,勤奮學習,畢業後在政府謀得一個低微的職位。他為人善良、誠實,工作勤懇,安身於自己平凡的生活,隻希望和自己相愛的堂妹阿勢結親,把在家鄉過著孤苦生活的老母接來同住,共享天倫之樂。但他不諳世俗,也不會違背自己的良心去迎合上司的需求,終於被政府機構革職。失去職業之後,他首先遭到嬸母阿政的責罵、非難和同事本回升的嘲諷、譏笑,繼之情人阿勢也轉向他人。他感到痛苦和煩惱,為自己不平的際遇而憤懣。

內海文三是個小人物,他沒有圖謀偉業的誌向,也不是卓爾不群的高傲人物。他的理想是正直做人和勤懇工作,過一種與世無爭的小康生活。他懦弱無能,優柔寡斷,缺乏堅定的信念和勇敢的行為,最終被排除在社會幸福大門之外。

但是在他身上也存在一種純正的品性,“正直”的秉性,有維護人格尊嚴的明確意識。他從來不違背自己的良心去隨俗沉浮,與腐朽的勢力同流合汙。他看不起無工作能力、隻會溜須拍馬的同事本田升,稱他為“貓狗不如的東西”;也敢於蔑視上司,對上司的非分要求不予理睬。他的這種品性,與當時官場風氣大相徑庭,所以他才被政府機構排擠出來,成為世人嘲弄的對象。盡管文三的這種觀念並不自覺,但卻閃耀著近代個性覺醒的光芒,它是近代民主思想對陳舊的封建習俗的衝擊,是一種“執著的社會正義感、責任感,對辱沒人性的反抗力”。

它反映了明治知識青年的民主傾向。自然,這種新時代的傾向在文三身上還很微弱,更沒有形成自覺的意識。他不能割斷與舊傳統、舊觀念的千絲萬縷的聯係,置身於社會的叛逆行列之中,他性格怯弱、遇事躊躇,即使失業之後,在遭到嬸母的白眼、情人的背義之後,也沒有勇氣離開叔父家而自立。這不僅因為難於割舍與阿勢的戀情,寄希望於情人的轉變;也是因為在叔父不居家時,把整頓家族的責任看作是家族男兒的任務。這種封建處世的原則,成為使他不能以全新麵貌立身的羈絆。作家對文三的軟弱無能作了批判,但他著意之處還是通過一個平凡人物寫出新的時代對民主思想的召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