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工船》是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的作品。1928年10月底他開始創作《蟹工船》。第二年3月底完稿。這期間的1929年2月,他當選為新成立的“日本無產階級作家同盟”的中央委員。
《蟹工船》一經發表,即刻得到很高的評價。日本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讀賣新聞》,在1929年8月公布的由作家推薦的上半年佳作中,許多作家將《蟹工船》列在首位。1930年7月,小說還由新築地劇團改編成話劇公演。
《蟹工船》的寫作,是作者深入周密地對蟹工船上的狀況進行調查,並廣泛搜集有關蟹工船的資料的勞動結晶。作者成功自覺地運用無產階級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揭露日本帝國主義政府對外推行侵略政策,對內與資本家相勾結殘酷地剝削工人和野蠻地鎮壓工人反抗的行徑。小說主要描寫在蟹工船上進行非人勞動的破產農民、失業工人和流浪漢實在不堪忍受饑餓、疾病、風浪、棍棒等死亡前的折磨,舉行了有組織的罷工鬥爭。最後遭到帝國海軍的鎮壓。血的教訓提高了工人們的認識:要活下去隻有團結起來,“再來一次”鬥爭。
《蟹工船》在創作上明顯受到美國現代作家辛克萊的長篇小說《屠場》的影響。為了揭開蟹工船上的工人慘遭剝削壓迫的黑幕,作家努力探索“無產階級文學乃是集體文學”的新寫作形式。因此,書中並未對“個人性格和心理”,進行“細致的描寫”,沒有塑造出具有典型意義的革命工人形象,而是描寫了一個在地獄火海中痛苦掙紮的群體,他們若不反抗,若不被拯救,就將永遠忍受非人的折磨,從而讓人思索,令人痛苦,產生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蟹工船》出版不久,即被譯成中、俄、法、英等國文字,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與此同時,在日本,人們也受到強烈的震撼。1953年,小說被山村聰導演改編成電影上演,獲得好評。1987年,日本著名出版社岩波書店紀念“岩波文庫”創刊60周年,在各界名流中征集“我所喜歡的三本書”,作家早乙女勝元選的第一本書就是《蟹工船·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