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及利亞三部曲》是狄布的代表作。

穆罕默德·狄布生於1920年,阿爾及利亞當代著名作家,也是阿爾及利亞新文學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三部曲的第一部《大房子》是他的成名作。這部作品從1939年寫起,主要是表現城市貧民。它以城市居民貧困的生活為素材,總的說來,沒有超出風俗描寫的範圍,但它感受新鮮,暴露貧窮景象時態度激烈,對殖民時代阿爾及利亞社會中最底層的被遺棄者抱有同情。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10歲左右的名叫奧馬爾的窮苦男孩。

書中描寫在阿爾及爾一座窮人聚居的大房子裏,奧馬爾一家5口在父親死後,怎樣過著饑餓貧窮的生活。狄布在小說開始時並未提出超越小孩視野以外的問題,但後來決定在奧馬爾的故事中“加上”廣泛的社會材料,並仿照20世紀的法國社會小說,描繪史詩般的阿爾及利亞的生活畫麵。因此,出現了那個在城市和鄉村間浪遊的以發動群眾為目的的革命者哈米德的形象,他也是貫串全書的主要人物之一。

《火災》是三部曲的中間一部,也可說是三部曲的靈魂。它主要是表現鄉村農民。作品中的勃尼·布勃朗村,是一個典型的法國殖民時期的阿爾及利亞農村,小說描寫奧馬爾在這個村裏看到一群農民失去了土地,被迫在地主,也即是一家殖民者的葡萄園當雇工,他們住在破爛的茅草棚屋裏,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作者通過一個飽經滄桑、窮困孤苦的老人對奧馬爾講的一番話,揭露了殖民者掠奪阿爾及利亞農民土地的罪惡。他指出:“哎,我的小老爹,這就是所謂文明的恩賜啦!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他們的文明,真懂得怎樣剝奪農民的一切。一個捉摸不定的怪物,饕餮貪婪,在人們絕對料想不到的時候,張開了它黑色的大口,吞噬了大片的土地,那是人們用血汗灌溉出來的土地啊!”正是由於殖民主義者掠奪了農民的土地,阿爾及利亞農民才被迫離開了他們祖祖輩輩居住的肥沃富饒的平原,被趕上了貧苦瘦瘠的山區,他們無以為生,隻好去當雇工,給殖民者大地主幹活,出賣勞動力以換取口糧。

書中接著描寫了哈米德領導這些雇工進行罷工鬥爭,雖然殖民者對罷工進行了殘酷的鎮壓,但雇工們表現出反抗壓迫、鬥爭到底的英雄氣概。殖民者又收買富農加拉,破壞罷工,對罷工的雇工進行報複倒算,放火燒掉了他們僅有的財產——破爛的茅草棚屋。罷工被鎮壓下去了,但是革命的火種已經在人們心中點燃起來,正如雇農斯利馬納心裏想的:

地方上的力量還沒有醒過來呢,可是,心裏,內心的深處,不可估計的,洋溢著的反抗意誌準備把整個製度和製度的鉛質骨架搖撼起來。”這也正如作者在書中所寫的那樣:“在葡萄莊園的上空,黑暗的蒼穹立即被紅光照亮了。……這種村野的怒吼,在深夜中鞭策著空氣,傳進黑暗的院子,使關緊的門戶也顫抖起來,它像瀑布一樣,猛烈地瀉進了人們的心坎。

三部曲的第3部《織布機》表現的是城市工人階級。它是從美軍在北非登陸寫起,描寫已經成長為青年的奧馬爾在一家織布廠當學徒,和工人們一起過著饑寒交迫的奴隸生活,極力想要掙脫這個苦境,並意識到:“命運壓在我們的身上,要擺脫這個命運,就得粉碎一切。”它表明這是產業工人的萌發階段,而很多產業工人都是破產的農民流入城市當工人的。

阿爾及利亞未獨立前,長期是法國的殖民地,受法國的直接統治,法國殖民者貪婪殘暴地剝削掠奪阿爾及利亞的財富,他們不斷地吮吸著阿爾及利亞人民的血汗。

三部曲集中反映了從1939年至1942年間阿爾及利亞城鄉勞動人民的生活鬥爭,它的主要人物是窮苦出身、先是城市貧民、後來成為工人的奧馬爾和職業革命者哈米德。三部曲基本上概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阿爾及利亞的社會現實,寫出了阿爾及利亞城市貧民、鄉村農民和無產階級的生活圖景,描寫了阿爾及利亞民族獨立革命運動的發展壯大。作者在三部曲中提出了農民在阿爾及利亞的民族民主革命中應占的地位。他要說明阿爾及利亞農民是革命中的一支主要力量,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乃是阿爾及利亞民族民主革命的一個重大的關鍵問題。

當然,三部曲隻寫了阿爾及利亞民族民主革命階段的前期,並沒有直接寫農民參加進民族解放戰爭的行列,但可以預見到,這一股偉大的力量是一定會投進革命的鋼鐵洪流中去的。所以我們可以斷言,三部曲雖然沒有正麵表現阿爾及利亞的武裝鬥爭,但它的藝術形象已經雄辯地說明了革命的必然性,革命的武裝鬥爭階段遲早必然會到來,它是阿爾及利亞武裝鬥爭的前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