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夏人心目中的“奴人”(1 / 1)

西夏雖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奴隸社會,也似乎沒有馬克思著作中所界定的可以被隨意買賣的奴隸,但有令人驅使的奴婢。西夏社會,也有被迫的與自願的奴性存在。

公元1183年,西夏官方修了《聖立義海》,將國民分為九等。最下等的是奴婢。

《聖立義海》對奴婢是如此界定的:“不解禮儀,晝夜思財,愚暗無智,未解德性。善惡癡迷,腥心濁俗。常思吝嗇,視財如命。善惡顛倒,美醜混淆,不知羞恥,不尊長老。與親不協,常損親人。大小不分,凶吉不察。不敬父母,怯懦糊塗。昏聵愎慢,出語瘋癲。如此等等,謂之奴人。”這些話挺通俗直白的,不用解釋。

《聖立義海》對奴人奴婢的界定,是以道德為標準的。

如果拋卻了階級的眼光,西夏官方對奴人的定義是有一定道理的。存在決定意識,這是馬克思主義原理,西夏人好像也悟出了其中的聯係。因為貧窮,沒有可靠的生活保障,所以在道德的修煉與遵循方麵,就有難度;因為貧窮,難以接受教育,是非界限、善惡界限、美醜界限、榮辱界限等等就不是那麼清楚,或者稀裏糊塗,或者半清半楚,或者正好顛倒。以人的經濟地位界定人的道德水平,以人的道德水平表述其經濟政治地位,似乎可以成立。

當然,階級觀念是不可以拋卻的,意識也是有相對獨立性的,《聖立義海》中所列的奴人的種種特征,並不都表現在奴婢身上,包括許多上等人,甚至皇帝皇族,也有。有些甚至比奴婢表現得更為強烈。比如視財如命,善惡顛倒,美醜混淆,不敬父母等等,在某些有金錢有身份有地位有頭有臉的人身上,表現也特別的突出。西夏如此,中原也如此;古代如此,現代亦然。

我以為,西夏所列的奴人標準,其實是古今一貫的小人的標準。

人是可以被分為君子和小人的。

人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是優點缺點並存的人,或者說是優點缺點都不突出的人,但一小部分處於兩極,一極為君子,一極為小人。西夏官方所修之《聖立義海》中,對於奴人的界定,恰好是為小人畫了一幅素描。當然,小人要比“奴人”更甚,劣性劣行更多,比如阿諛奉承,溜須拍馬,察言觀色,兩麵三刀,挑撥離間,誣告陷害,出爾反爾,看人下菜等等。但這些東西,嚴格地講,西夏人已講到了,隻是說得不十分明白而已。

西夏人常被人看成蕃人、夷人、狄人之類,以為是原始的,落後的,愚昧的,野蠻的。事實上,西夏人一點也不比中原人笨,他們關於奴人的標準,值得後人特別是今天的人們去琢磨,更需要今天的人們予以警省。否則,雖然時代進步了,物質豐裕了,口袋殷實了,教育普及了,大腦發達了,眼界開闊了,但一不留心,仍然會落入奴人小人的窠臼。

君子與小人之間,隻差那麼一步半步。即便是天使,心中也有魔鬼。君子自然也有小人性。至於普通人,心中不聖潔的東西更多。大家都需要內心的反省與行動上的去除,非如此,不足以抵製小人毒素的浸潤與侵蝕。

西夏人關於奴人小人的研究,是有曆史價值的,也是有現實意義的。

2006.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