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吉思汗的遺囑(1 / 1)

《蒙史·成吉思可汗本紀》記載:“汗臨殂顧命曰:‘……且以身在敵境,夏主降而未知至,謂我死勿令敵知,待合申主來,殺之’。”成吉思汗要求他的子孫、部下,在夏主尚未真正來降前,不要透露他死亡的消息。待夏主來降時,將其殺掉。這可以視為成吉思汗的政治遺囑之一吧。

成吉思汗的部下對他的遺囑心領神會,對他的命令不打一點折扣地執行。“諸將秘不發喪。無何,夏主來朝,托汗有疾不能見,令於幄殿外行禮,越三日,脫欒扯兒必遵遺命殺之。並滅其族,西夏亡”。西夏最後一個皇帝在帳篷外邊行了禮,以為成吉思汗隻是生了病不能見他。三天後,他被殺了,而且被滅了族。皇親國戚們統統做了刀下之鬼。蒙古大軍進入西夏都城興慶府即今寧夏銀川後,燒殺搶掠,並搗毀了城西三十公裏、賀蘭山東麓的西夏皇帝陵,不但縱火焚燒地麵建築,砸碎碑石,而且盜掘陵墓,使西夏王室陵墓成為一片廢墟。

成吉思汗是蒙古人的民族英雄,也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毛澤東老人家說他是“一代天驕”。他的軍隊,橫掃中亞以至歐洲,威震世界。至今這些地方的人提起蒙古人仍感到驚悚,至今歐洲人西方人在攻擊中國,製造“中國威脅論”時,還要用“黃禍”作為曆史支撐。

成吉思汗有他偉大的一麵、胸襟開闊胸懷博大的一麵,也有其偏執、狠毒、狹隘、小肚雞腸的一麵。成吉思汗與他的部眾仇恨西夏人,是有原因的。那原因,說小不小,說大也並不十分大。

一是因為西夏國不納貢。《蒙史·成吉思可汗本紀》記載,“以西夏有二心,不納貢,再征之。克其兀剌孩城。”蒙古人是遊牧民族,許多物資都要取之於人。況且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近攻宋、金,遠攻中亞,四麵出擊,八方進攻,更需要西夏等國進貢牛馬金銀布帛糧草,西夏人不好好進貢,那隻有訴諸武力。這是強盜邏輯,也是強者邏輯。

二是因為蒙古人不斷從西夏征壯丁調撥軍隊去攻打中亞。時間長了,西夏人難以承受,違抗命令,惹惱了蒙古人。《蒙史·成吉思可汗本紀》記載:“汗征夏兵從征撒兒塔兀勒,不應,遂伐西夏。”

三是因為西夏人在與蒙古人的交往中,采取的還是與宋交往的方式與模式,“叛服不常”,“不踐言”,今天歸順你,聽你的,明天則翻臉不認人,刀兵相見。對此,懦弱的宋人能忍,彪悍的蒙古人不能忍。西夏人曾試圖聯合周邊部族共同抗拒蒙古人,即所謂的叛,蒙古人一定要還以顏色。

蒙古人對西夏人的仇恨是令人震驚的。《元朝秘史》稱“成吉思汗既虜了唐兀惕百姓,殺其主不兒罕,滅其父母子孫,教但凡進飲食時,須要提說:‘唐兀惕盡絕了!’”

成吉思汗的遺囑,是血腥的遺囑。但古來政治就是血腥的,你死我活,懷婦人之仁,必然自取滅亡,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個遺囑也是正常的。

成吉思汗的遺囑,對西夏人又是一種充分的肯定與推重。黨項民族也是剽悍勇敢的,是可以成大事的,也是百折不撓,可以東山再起的。倘不殘酷鎮壓,不從精神上予以摧垮,必然是蒙古人的大患,這一點成吉思汗心裏是清楚的。曆史往往就是這樣,詛咒往往就是頌詞。成吉思汗咬牙切齒說的話,是對西夏人最充分的肯定。

2006.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