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老皇帝的遺物獻給外人(1 / 1)

中國人特別畏祖敬祖,不但祖宗之法不可變,祖宗的器物、遺物也是寶貝,要珍惜愛惜,要一代接一代地傳下去。毀損、丟棄祖傳的寶貝或者廢物,是要遭受譴責的。日子過不下去,快揭不開鍋,有賣兒賣女的危險了,不得已將祖傳之物頂了抵了賣了交換了,也有深深的罪惡感,也要被別人說三道四,戳脊梁骨。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被西方列強欺負得很慘,中國丟失了大片大片的土地,中國賠償了幾萬萬兩的白銀,中國的許多寶貝也被一件一件、一批一批地偷走搶走運走,倒騰到了國外。中國人痛心過土地,痛心過銀子,但最為痛心的,是祖宗之物——寶貴文物的流失。清朝的皇帝,以及其後的官員、政客、文人、墨客,哭祖廟時,懺悔最多,最為沉痛的,當是丟失了那些字畫、青銅器、玉器以及證明我中華民族幾大發明的各種值錢不值錢的勞什子,內心深處遺憾的,也當是沒將那些寶貝攬入自己的懷中,沒留給自己的嫡傳子孫。

中國人中,也有將祖宗之物看得不那麼重要的,或者說是能夠正確對待的。比如先後活躍活動於中國西南、西北,建立了西夏國,先後與宋遼、宋金對峙達190年的黨項民族,便是這樣的人。雖然西夏亡國後黨項民族逐步融入了其他民族,留下的,存於目前的,隻是似是而非,誰也說不太清,證據不很充分的,已經在血緣、文化等方麵有重大變異的所謂遺民。但黨項民族在其強盛時,在其立國時,是十二分大氣的。

《遼史·道宗紀》記載,“三月,……乙未,夏國李秉常遣使獻其父諒祚遺物”。

夏國的皇帝諒祚死了,對於黨項人來說,這是一件非常悲痛的事情。按照漢族的習俗,悲悲切切、轟轟烈烈、吹吹打打地送完了葬,皇帝的遺物,有的要供奉起來,有的要分給子女,當作紀念之物、傳家之寶留存起來。皇帝的遺物,包括普通百姓的遺物,毀棄了、送人了,那都是不孝不敬之舉,是萬萬使不得的。可黨項人,皇帝死了,繼任的皇帝秉常向鄰國告哀了,喪事風風光光地辦了。接著,他於日理萬機中,將先皇的遺物,選取一些送給遼國的皇帝了。雖然都是中國人,但在當時,畢竟還有異國的概念。

黨項人為什麼要將故皇帝的遺物送給別國的皇帝?我想,並不是那些東西沒價值,不重要,國再窮,窮不了皇帝。皇帝所用所收藏之器物,一般是價值連城的。當然,也並不是已故皇帝的繼任者以及他的眾多子女親朋不喜歡這些器物,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不喜歡珍寶的是傻子,而皇帝後裔,傻子不多。他們之所以將皇帝遺物送給別人,送給比自己國力雄厚國家的皇帝,是要表現一種姿態,一種臣服的姿態,表達一種繼續友好相處的意願,一種尋求支持的要求。

送皇帝的遺物,比一般性的納貢要來得更為真誠,更為悲壯,更為懇切,也更為有效。為了國家的根本利益和長遠發展,作出這樣的犧牲是值得的。

在對待祖宗之物上,漢人似要小氣一些。因為保留保護祖宗之物,耽誤了什麼事似乎也在所不惜。如果祖宗之物落入別人之手,那就不惜傾家蕩產也要將其弄回來,能要就要回來,要不回來就買回來,放在別的國家,好像很丟我們的麵子。我們這個民族,所背的文化優越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包袱太重了,阻礙了民族的輕裝前行。我們應該向自己的同胞,向黨項人學習,把那些地上的,地下的,各色各樣的被稱之為文物的勞什子看輕一些。應當致力於創造,致力於未來,而不要沉湎於過去。

黨項人送皇帝的遺物給別人,給全體中國人上了很好的一課。不知今天的人對於黨項人此舉會有怎樣的評價。其實這評價對黨項人已不重要,他們已基本不存在了,隻對現存的中國人重要。

讀史並不一定使人明智,這要看什麼人讀史,讀什麼樣的史,怎樣讀史。雜文家王重旭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持此論,他以為毛澤東老人家把二十四史看了好多遍,三百萬字的《資治通鑒》看了十七遍,但看出的結論是階級鬥爭必須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我基本同意王先生的觀點,但我以為,曆史是多少要學一點的,曆史的經驗也有必要有條件、有選擇地予以借鑒。黨項人的做法,竊以為有可取之處,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00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