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好孩子的故事——馬克·吐溫(1 / 2)

從前有個好孩子,名叫雅各布·布利文斯。他對父母總是惟命是聽,不管他們的話多麼荒唐,多麼不合情理;他總是好好讀書,上主日學校從不遲到。他從不逃學,雖說他明明知道那是最有好處的事情。別的孩子誰也摸不清他的脾氣,對他的行為感到費解。雅各布向來不撒謊,不管有多麼容易。他隻是對別人說,撒謊不對,就是這個理由。雅各布老實過份,叫人看了忍俊不禁。他的那股怪勁也真夠厲害,簡直無以複加。即便在禮拜天,他也不玩打彈子遊戲,他不摸鳥巢,不拿辣味糖給街頭藝人的猴子吃;總之,他仿佛對一切正當的娛樂活動都不感興趣。因此,別的孩子總想搞清個中的緣由,對他能有所了解。可是他們始終得不出滿意的結論。我剛才說了他們隻是形成一個模糊概念,覺得他“有毛病”,因此,他們便負起對他保護之責,決不讓他受到任何傷害。

雅各布讀過主日學校的全部課本;這些書給了他莫大的樂趣,這便是他的全部秘密。他深信主日學校課本裏講的那些好孩子的故事;他絕對相信。他巴望著有朝一日能夠遇上書中講的好孩子,可是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活人。大概,他們在他出生之前都已死掉了吧。每當他讀到事跡突出的某個好孩子的時候,便趕快翻到文章的結尾,看看這孩子最後究竟如何,他想跑到數千裏之外,當麵看個仔細。但結果總是鏡花水月,那好孩子在最後一章老是死掉,中間還有一幅葬禮的插圖,他的親屬和主日學校的同學圍在他的墓旁,他們都身著太短的褲子,頭戴過大的帽子,手拿一碼半長的大手絹捂著麵孔哭。雅各布的盼頭便這樣化為泡影。那樣的好孩子他是永遠見不到的,因為他們總是在最後一章裏死去。

雅各布懷有崇高的抱負,渴望自已被寫進主日學校的課本裏去。他希望,課本在介紹他的事跡時,能夠附些插圖,描繪他不肯對媽媽說謊和媽媽為此高興得老淚橫流的情景;還描寫他站在門前的台階上正在把一個便士舍給一位身邊有六個孩子的叫化婆,叫她隨意花用,但不要浪費,因為浪費是一種罪惡;另外一些插圖描寫他氣量寬宏,不肯告發一個壞孩子,那個壞孩子在放學之後,總是躲在拐角處等他,用板條抽打他的腦袋,然後趕他回家,雅各布在前麵走,那壞孩子跟在後麵,“晦!晦!”地喊叫。這就是小雅各布·布利文斯的抱負。他雖然希望自已被寫進主日學校的課本,但是想到好孩子的結局老是死去,心裏不是個滋味。要知道,他是喜歡活著的。要做一個主日學校課本中的孩子,這是最不愉快之事。他知道做一個好孩子是有損於健康的。他也知道,像書中好孩子那樣超凡脫俗,好得出奇,那比害肺病還要可怕;他還知道,書中的好孩子們沒有一個活得長;即便人家把他寫進書裏,他也永遠看不到,退一步講,即便該書在他死前問世,也不會暢銷,因為書後缺少葬禮的插圖。他想到這一點,便有些苦惱。再說,如果缺少他對大夥的臨終進言,這本主日學校的課本就不怎麼樣了。盡管如此,雅各布最後還是下定了決心,根據情況盡力而為——也就是說,平安活著,能捱多久就多久,在末日到來之前,先把臨終遺言備好。

然而,不知怎的,這個好孩子老是倒黴,他碰到的事情與書中好孩子所碰到的總是兩樣。書中的好孩子們總是玩得盡興,而書中的壞孩子們老是摔斷雙腿;他呢,好像螺絲鬆了,做啥事情都適得其反。他發現吉姆·布萊克在偷別人樹上的蘋果,便趕忙跑到樹底下給他讀起壞孩子偷鄰居樹上的蘋果,掉下來摔斷胳膊的故事。說來也奇,吉姆真的掉下來了,不過正好掉在他的身上,吉姆安然無恙,他的胳膊倒被砸斷了。雅各布真不明白,因為書中沒有這種事呀!

有一次,幾個壞孩子把一個瞎子推進泥坑,雅各布趕緊跑過去把他扶起來。雅各布以為,那個瞎子定會為他祝福。可是那個瞎子不僅沒有為他祝福,反而用拐杖打他的腦袋,還說雅各布是想把他抓來重新推倒,然後再裝模作樣扶他起來。這件事也與書中說的全然不符。雅各布翻遍了全部課本,想弄清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