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春風化雨潤無聲(1 / 2)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每當我走上講堂,望著學生渴求知識的眼睛,經常捫心自問,在這三尺講台之間,在有限的時間裏,如何能夠實現作為老師的最大價值,這種沉甸甸的責任感總是讓我心存敬畏,不敢懈怠。

大學教師工作在很多人眼中很清閑,而其中辛苦,隻有自己才能體會。博士畢業剛走上教學崗位時,我擔任了《市場營銷》和《企業形象策劃》兩門專業課的教學任務,共有四個大班,每次課都有一百多號學生,把教室擠得滿滿的,站在講堂上總有種缺氧的感覺。而係裏出於對學生的“人本主義”精神,把學生畢業論文指導和答辯工作提早到春節放假前,每個老師平均要承擔指導十一個以上學生畢業論文的任務。在十一、十二月份,工作壓力非常大,每天白天忙著備新課和上課,晚上還要抓緊修改學生論文,從論文選題、研究框架、研究方法應用、內容編排、行文邏輯等方麵無不需要花費我巨大的心血,甚至細到語法或者標點錯誤,我都盡量標注,每天要忙到午夜才能疲憊地爬上床,深刻體會到教師工作的繁重,需要全身心的奉獻。當學生們一個個順利通過答辯,挽著我的胳膊,摟著我的肩膀,親熱地喚我“萍姐”時,我心中湧起教師職業的神聖感,這種對學生未來前程的智力投資將是無價的,是功德無量的良心事業。

記得在2011年12月底,2008級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就要離開學校,走上實習和工作崗位,他們在學校的最後一堂課恰好是我的《企業形象策劃》課。課程內容已經結束了,但這天他們都早早地齊聚教室,幾乎無人缺席,好幾個同學跑上講台激動地對我說:“劉老師,現在很多課都不上了,安排我們自修,而今天是我們在大學的最後一課了,我們大家都很期待您能和我們上最後一課。”此時同學們麵臨著離別,教室裏彌漫著莫名的傷感,為了活躍氣氛,我和同學們一起玩原來在大學玩的遊戲:正好兩個班,一個班的同學在紙上寫下“What would happen if……”另一班的同學在紙上寫下“I would……”然後我們隨機抽取兩名同學所寫內容配成一對,接著大聲誦讀出來,很多對答妙趣橫生,令人捧腹。我們評選出:

1.最“無厘頭”的對答

問:“What would happen if there were only you left in the world?”(如果世界上隻剩下你獨自一人,將會發生什麼事情?)

答:“I would eat a big meal and go to bed。”(我將大吃一頓,然後上床睡覺。)

2.最理性的對答

問:“What would happen if you lived in a family with ten children?”(如果你生活在一個有10個小孩的家庭,將會發生什麼事情?)

答:“I would eat as much as I can。”(我將盡量多吃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