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1)

張長

最早讀邵瑞義的作品是一本沉甸甸的長篇《漩流》,知道作者是一個中層幹部,四十萬字的書稿都是用業餘時間一字字寫出來的。當今聲色犬馬,物欲橫流,官員首當其衝,邵瑞義供職基層,一方父母官,自有那個條件吃喝玩樂,但他不隨波逐流,而是把業餘時間花在讀書和寫作上,一部長篇《漩流》就是證明。時隔兩年,第二部長篇《雙秀》又將問世,他的勤奮非常值得讚許!這於一個業餘作者已很難得,於一個中層幹部就更可貴了。因之殷殷囑為其作序時,我欣然同意。

作者是烏江岸上川黔交界處的彭水縣人。彭水今屬重慶市。唐時置郡名“黔中”。孟郊有詩雲:“舊聞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聞天下泉,半在黔中鳴。”青山染就烏江特有的山水,鳴泉哺育出這一帶獨具的民風。四川人的勤勞、機智、幽默和烏江特有的山水、鳴泉哺育出這一帶獨具的民風。四川人的勤勞、機智和幽默,在烏江岸上龍門鎮丁家坳村的諸多人物身上都有所表現。這種強烈的地方特色,通過人物、語言、民歌、民俗、歇後語等等的描述能讓讀者明顯地感覺到。讀《雙秀》,我絕不會把它和另一本描寫別的地方農村題材的小說混起來,這種“川味”是邵瑞義多年生活積累的結果,也是這部小說成功之處。

《雙秀》力圖通過女主人公雙秀和她身邊的諸多人物:沙煥、徐大根、尹紅文、楊菊麗、呂大發等等編織成的故事,反映出烏江岸上這個閉塞的小山村固守的傳統觀念如何在商品經濟大潮衝擊下發生的急劇變化。徐大根為適應這個時代,不惜棒打鴛鴦,攀龍附鳳,把自己漂亮的女兒嫁給副縣長尹紅文的兒子,力圖在衝向這個邊遠山村的商品經濟大潮中扮演弄潮的角色。他希望在山村開飯店,蓋大棚種蘭花等等事情上得到親家的支持。沒想到親家母楊菊麗原來是自己當知青的戀人,接著在女婿害了不治之症需要輸血時又得知女婿原來是自己的親骨肉,而女兒雙秀僅是撿來的養女……應該說,作者在人物關係設置上很動了些腦筋。這種人物關係如果和幾個主要事件發生的場地水乳交融在一起,使主人公雙秀從頭到尾置身在這些人物和事件中不要離開,雙秀這個人物以及由她帶出的幾個角色,形象就會豐滿很多。但是現在我讀後的感覺是,小說給人印象比較深的還是雙秀的養父徐大根。看來作者比較喜歡這個人物,很熟悉他的原型,以至情不自禁地要把他放在事件的中心。寫小說常常是這樣的:隻要人物一動起來,作者最熟悉最喜歡的人物就會牽著作者的筆頭走,除非你事先清醒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你從始至終都必須注意的主人公身上。但一部長篇有那麼幾個給讀者留下印象的人物也就不錯了。這部長篇除徐大根之外,雙秀、呂大發、沙煥等等人物身上,仍可看出作者在塑造這些形象時的努力。

已故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曾說:“第一流的小說家不一定是會講故事的人,第一流的小說家的故事大半隻像樹枝搭成的花架,用處隻在於撐持住錦繡燦爛、生氣蓬勃的藤葛花卉……”《雙秀》的架子(故事情節)如果再單一一點,圍繞這個故事架構展開的細節描繪再紛繁一點,人物性格再鮮明一點,這部作品將會更有色彩和深度。比如說,不僅僅是記錄人物說話、做事、寫人物做什麼、怎麼做,重要的還要寫人物想什麼、怎麼想。當然,這是很考驗作家功力的,非一朝一夕的功夫。我以為邵瑞義往後在實踐的同時不妨多花一點時間在閱讀方麵,多讀點古今中外有定論的作品,慢慢地他就會找出自己的差距,假以時日,再寫新作時就會有大的突破。不知作者,讀者以為然否?

2007年春節於翠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