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饑寒起盜心。吳用老師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讀過孔孟之道,洗過腦筋,知書達理,懂得溫良恭儉讓,知道仁義禮智信,明白五講四美三熱愛。如果不是日子逼得緊張,銀子上麵著急上火,他斷不會主動上門與晁蓋合謀做這種掉腦袋滅九族的事情。吳用知道自己的脖子也是肉長的,做這種犯法的事兒,一旦被逮著,就得砍頭沒商量,還得牽扯九族。可是他也得解決生計問題啊。至於這生辰綱是不是不義之財,似乎關係不大。說它是不義之財,這幾位隻是為自己的行動找了一個道義上政治上的借口,借以壯膽,鼓勵自己,也好拉人入夥。攢雞毛,湊撣(膽)子啊!
劫吧。窮哥們兒們,咱不能窮死啊。抓住了算他的便宜,抓不住算咱們的造化。這些話,應該是他們的行動口號。
吳用至此,算是一腳踏上了反官府的不歸路。
我們不妨再分析一下吳用這種知識分子的心路曆程。
先說,吳用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大概與所有的知識分子一樣,科舉及第,金榜題名,應該是他人生第一理想,是啊,辛辛苦苦讀了一肚子書,總得派上用場啊。他考沒考過國家公務員,我們無從得知,反正他沒有當上國家幹部。但這並不是說他就不想有什麼人生作為了。但此時的吳用,隻是想發財致富。至於劫取生辰綱,是一個他從此造反鬧事兒的由頭,或許他自己也沒有想到今後會是一個什麼結果。可是,話又說回來了,就是沒有這個由頭,依照吳用的性格,無論如何,也是要鬧出點兒事來的(這有點兒有罪推定之嫌了)。當時社會上就流傳著幾句話:要當官,殺人放火受招安。這是在野黨的另一條終南捷徑。吳用作為一個聰明的讀書人,不可能不知道這也是一條出路。所以說,他由開始犯罪,就應該是準備好了,日後鬧得大發了,再讓朝廷招安,一樣可以弄一個國家幹部當當。這是他能夠跟晁蓋先生統一認識的必然理由。與其說吳用與晁蓋是同流合汙,莫不如講是吳用利用了晁蓋的勢力。借力打力是中國知識分子祖傳的看家本事。還是那句老話,自古以來,知識分子如果不與工農大眾相結合,就一事無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