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了佛法的生活,每天都會有滋有味,如同菜肴中加了一點調料,我們的生活就生動起來,煩惱可以變成智慧,困難可以變成善緣,敵人可以變成老師。
一直以來我們認為,作為人,我們是有思想的高級生物,思想到底在哪裏,我們不去探求,反而會具有“有思想”的招牌,到處去證明。於是,人變得忙碌。我們的耳朵不能閑著,所以必須灌滿耳朵;我們的眼睛要懂得發現,於是就觀察各種外在的事物;忽略的是我們的內心。究竟是什麼主導了人?不是外在的眼耳鼻舌身意,更不是它們所感知的色聲香味觸法,而我們是多麼在乎這些外在的形式和自我的感知,“我執”變成人的標簽。
比如現在我們煮一鍋水,你更關注鍋裏,還是鍋外呢?鍋外麵是不是有油垢汙漬對我們的健康影響大,還是鍋裏是不是刷洗幹淨對我們的影響大?我們的回答一定是:“鍋內要刷幹淨,水也要用幹淨的水。”可是,我們每天都把自己洗得幹幹淨淨,衣服也要穿得整整齊齊,卻很少去想是不是每天也要洗洗心。古人留給我們很多寶貴的哲理,比如“洗心革麵”就是告訴我們,隻有把心洗幹淨了,人的精神麵貌才會真正發生變化;如“知人知麵不知心”提醒我們,對一個人的了解,不能僅僅依靠外在表現進行判斷,因為你很難盡知對方的真實想法。人類作為高級生物的品牌性標簽“思想”和人類自己最難把控的“心”,才是我們應該多去深入思考的內容。
有思想的我們,到底是幸福的,還是痛苦的?如果你感覺到痛苦,很遺憾,你無法選擇去做木頭;要從迷茫中解脫出來,要從痛苦中掙脫出來,你隻能改變自己。太多人抱怨這個社會,卻不從自己開始改變,如果更多人明確自己:要做一個幸福的人、一個有感覺的人、有正義感的人、有善念的人,這本身也算一種信仰,那麼這些人一個加一個就是團體,團體加團體就是社區,社區加社區就是社會,誰說我們不能改變冷漠?我們完全可以!因為不是社會冷漠了,而是我們沒有告訴自己:“你有責任去改變心中的冷漠。”
當你從心裏喊出“改變”,呼喚“善良”,一切都在開始變化。讓自己快樂的源泉,就是無私的付出,所有以前不相信的人也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大多數都變得快樂起來。通過係統的修行,不僅為心找到了家,而且有更高的目標,即“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修持善法,直到成佛為止,信心永不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