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絲綢之路》主要人物表(1)(3 / 3)

李 旦——即唐睿宗,名旦,又名旭輪,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中宗為其兄。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共在位八年。公元712年禪位於子李隆基,稱太上皇,居五年駕崩,享年五十五歲,葬於橋陵,諡號“玄真大聖大興皇帝”。

李 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有“詩仙”“詩俠”之稱,有《李太白集》傳世。一生娶四妻,第一任妻子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陸經胡紫陽和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許紫煙。許氏於公元738年去世。第四個妻子是在河南開封結識武則天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公元762年與李陽冰在江山飲酒,死於趙江撈月。

陳玄禮——唐朝將領。初任果毅都尉,隨李隆基起兵誅殺韋後及安樂公主。玄宗即位後,宿衛宮中。安史之亂時,隨玄宗逃蜀,行至馬嵬驛,在太子李亨支持下與士兵殺死楊國忠,並逼玄宗縊死楊貴妃。隨玄宗回長安後,封蔡國公後辭官,後為救李光弼而死。玉真公主——字持盈,高宗之孫,睿宗之女,李隆基之妹。與姐姐金仙公主因吐蕃求親之故,一起出家。曾幫助王維出仕,但又數次害王維。心中愛慕李白,晚年覺悟後,至安徽敬亭山修道,終年七十一歲。

寧 王——即李憲,李隆基之兄,在誅殺韋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後,讓位於李隆基做太子,曾助李隆基反黑成功,也因武惠妃連生多子夭折,奉命將李瑁撫養成人,被先皇賜予金書鐵券,難在救李瑁使用一次。

歧 王——李隆基之弟,與寧王來往最多,因支持反黑而備受李隆基讚許,一生器重王維。雖也貪賄,但在關鍵時刻有大局觀念。

王皇後——即王妤,唐玄宗皇後。父王仁皎,兄王守一。在討伐韋後和後來除去太平公主一黨時,協助李隆基衝鋒陷陣。後因厭勝案廢皇後為庶人,賜王守一死。被廢後皇後過世,玄宗詔令以一品禮將她葬於無相寺。後宮對她相當思慕,玄宗也對此事感到後悔。寶應元年唐代宗即位時,恢複其皇後封號。

武惠妃——即武晶,李隆基寵妃,父恒安王武攸止,玄宗的表叔,母楊氏,遺傳了姑祖母武則天的聰慧陰狠。雖為惠妃,但宮中禮節等同皇後。其母楊氏封為鄭國夫人,弟弟武忠與武信分別官至國子祭酒與秘書監。起初,惠妃生下幾子卻都夭折,後生李清因怕孩子夭折,便由寧王李憲抱養李清。後來李清順利成長,改名李瑁。而惠妃又相繼生下盛王李琦、鹹宜公主、太華公主。後因陷害三王,驚怖得病而死。

梅 妃——即江采蘋,唐玄宗早期寵妃。其體態清秀,稍瘦,並且好淡妝雅服。出生於閩地莆田,父親江仲遜,家族世代為醫。多才多藝的江采萍不僅長於詩文,還通樂器,善歌舞,而且嬌俏美麗,氣質不凡。在武惠妃死後,被高力士從閩地選秀進宮,深受唐明皇寵愛。楊貴妃得寵後,跟著失寵。安祿山攻陷長安,李隆基帶楊貴妃出逃,梅妃被李光弼救走,後與李隆基團圓,卻被李輔國假傳聖旨賜死。

楊貴妃——即楊玉環,原名楊芙蓉,本是李瑁之妻,後被唐明皇所得,封為貴妃,位置等同於皇後。其家族之人因她受寵,全都得勢。後在安祿山攻陷長安時,隨李隆基逃至馬嵬坡被賜死,卻又被妙善救活逃往高麗。

郭子儀——大唐將領,乃錢萬貫之表哥,曾在前期與王維、錢萬貫結拜。祖籍山西汾陽,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遷至九原太守、朔方節度右兵馬使。安史之亂爆發後,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複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又平定仆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朝廷賴以為安。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二十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年八十五壽終,賜諡忠武,配饗代宗廟廷。

王毛仲——高麗人,早期為李隆基家奴,有萬夫不當之勇,曾在唐隆政變、先天政變中立下赫赫戰功,從而成為唐玄宗寵臣,後因得罪高力士,加之李隆基因他功勞蓋主而調往異地殺害。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魏州貴鄉人。少有才智,十八歲舉進士,任通泉縣尉。因平息皇室內亂有功,封為代國公,兼禦史大夫,持節為朔方道大總管。時玄宗於驪山講武,因軍容不整而被治罪,免死流放新州。隨即又被起用為饒州司馬,抑鬱病逝途中。

王守一——王皇後之胞兄,唐玄宗即位後,將妹靖陽公主嫁他而成駙馬,早期曾與妹妹王妤並肩作戰,立下汗馬功勞。後王皇後遭武惠妃陷害被廢,亦牽連到王守一,後被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