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絲綢之路》主要人物表(2)(2 / 3)

太華公主——武惠妃所生,傳聞為王皇後投胎。她見到武惠妃就哭鬧不休,根本不許她觸碰。長到兩三歲,武惠妃更沒辦法討好女兒,公主見到她就飆髒話,本來嬌美可愛的小女孩,此時的樣貌跟冤魂惡鬼附體一樣可怕。武惠妃又傷心又尷尬,隻好躲小公主遠遠的。長大後下嫁於楊貴妃的堂兄楊錡,死於安史之亂。

張 果——傳說中的八仙之一,道家高人,曾與玉真公主一起修道,也與李白多有往來。紫陽先生——道家高人。

金仙公主——李隆基和玉真公主的妹妹,傳聞駕鶴成仙。

金城公主——名李奴奴,生父為嗣雍王李守禮,養父為中宗皇帝。步曾祖姑文成公主之後塵,出降吐蕃讚普、赤德祖讚,傳說是嗣子赤鬆德讚的生母。入蕃三十年,她力促唐蕃和盟。唐蕃雖發生戰爭,但由於金城公主的努力,雙方使臣往來頻繁,終於在公元二十一年,唐、蕃在赤嶺定界刻碑,約以互不相侵,並於甘鬆嶺互市。一生命運坎坷,死與憂思。

武延秀——並州文水人,武承嗣子,武則天侄孫。他在突厥數年,通曉蕃語胡舞。武周聖曆元年,突厥默啜請求與唐和親,武則天命淮陽王武延秀納默啜女為妃。默啜認為武延秀冒婚,遂囚禁武延秀,並率兵入寇唐地,即默啜攻河北之戰。至長安四年八月,武延秀還朝封桓國公、左衛中郎將。

李宜德——原為潞州地主奴隸,後與王毛仲聯合參加李隆基的唐隆政變,殺死禁軍軍官,為政變立下了汗馬功勞。

郭敬之——即宗峰,宰相宗客楚之子,唐朝官員,山西汾陽人,郭子儀的父親。他開始為唐涪州錄事參軍,此後一直遷轉各地,在各地為官,退休後回到長安,住常樂坊安度晚年,唐玄宗天寶三載正月十日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八歲。

高 適——天寶八載經睢陽太守張九皋推薦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載,因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而辭官又一次到長安。次年入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安史之亂後,曾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世稱“高常侍”。早年曾遊曆長安,後到過薊門、盧龍一帶,尋求進身都沒成功。在此前後曾在宋中居住,與李白、杜甫、王維結交。其詩直抒胸臆,大多寫邊塞生活。

常 建——唐代詩人。開元十五年進士。天寶中年為盱眙尉,後隱居鄂渚的西山。一生沉淪失意,耿介自守,交遊無顯貴。與王昌齡有文字相酬,與王維多有來往。其詩意境清迥,語言洗練自然,藝術上有獨特造詣。

杜 甫——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盛唐大詩人,世稱“詩聖”,現實主義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代表作有“三吏”“三別”。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他憂國憂民,被後世尊稱為“詩聖”,與王維多有來往。

崔 顥——唐玄宗開元十一年進士,才思敏捷,善於寫詩,與王昌齡、高適、孟浩然結為好友,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誌,與王維有過接觸。

王昌齡——邊塞詩人,有“七絕聖手”“詩家天子”之稱。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官至秘書省校書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樓送辛漸》等。

崔國輔——開元十四年進士,與儲光羲、綦毋潛等同榜,任山陰尉。應縣令舉,授許昌令。天寶初,入朝為左補闕,遷禮部員外郎,為集賢直學士。天寶十一載,京兆尹王熊因罪被殺,他受株被貶晉陵司馬。與孟浩然、李白和王維交誼甚深,而杜甫對他則有知遇之恩。

儲光羲——賀知章之外甥,與王維來往密切。開元十四年舉進士,授馮翊縣尉,轉汜水、安宣、下邽縣尉。因仕途失意,遂隱居終南山。後複出任太祝,世稱儲太祝,官至監察禦史。安史之亂中,叛軍攻陷長安被俘。亂平,自歸朝廷請罪,被係下獄,有《獄中貽姚張薛李鄭柳諸公》詩,後貶謫嶺南死。

孟浩然——世稱孟襄陽,四十歲遊京師應進士不第,又因吟詩“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而被李隆基斷送了一生的前程。在長安時,與張九齡、王維交誼甚篤。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亡。

綦毋潛——玄宗開元八年落第返鄉,王維曾贈詩鼓勵。開元十四年,又赴京考試,終於進士及第,曆宜壽導尉、左拾遺。開元十八年,入集賢院待製,為著作郎。在此期間,曾返鄉省親,路過洪州,與當時任洪州都督的張九齡相見,並以詩作唱酬。開元二十一年冬,送詩友儲光羲辭官歸隱,受其影響,他萌發了歸隱之誌,便於當年年底離開長安,經洛陽,盤桓半年多,最後下定決心棄官南返。天寶初返洛陽、長安謀求複官。十一年任左拾遺,享從八品,後長為著作郎,享五品。後安史之亂爆發,他再度歸隱,享年六十五歲。

王之渙——盛唐詩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製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王維等相唱和,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