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生產現場的質量管理(二)(3 / 3)

在“工序質量一覽板”各工序欄中,按工序掛上可翻轉的正反兩麵分別塗上紅與綠兩種不同顏色的圓形帶小孔的牌子。並規定:紅色為“不合格工序”,綠色為“合格工序”。如果某班組的所有工序經診斷與鑒定,均為“合格工序”時,那麼,他們的牌子都應翻到綠色一麵。這一片綠牌,就可使人一目了然地知道這個班組生產出來的產品,一定都是合格產品;反之,所有工序若均呈“紅色”時,則表明該班組生產出來的零件一定都是不合格品。假如某班組在各工序中,出現“紅”與“綠”兩色兼有的牌子時,則表明該班組生產出來的零部件中,既有不合格品,也有合格品,雖然也有合格工序,但最終產品仍應判定為不合格品。

即對每一種零部件來說,隻有其生產工序全部呈“綠色”時,生產出來的最終零部件才是“合格品”。因此,創“道道工合格”活動也可稱之謂工序綠化競賽活動。也可稱為目視管理。

采用這種“紅”與“綠”兩種顔色的牌子來定性工序的“合格”與“不合格”縣最簡單的方法,而日最易被職工所接受。

它是一種具有動態性質的“板”且易管理。當“五結合”鑒定組對某個分廠、或車間)的所有工序進行初次鑒定後,即可在“板”的工序欄中掛上“紅”或“綠”顏色的牌子。如工序質量檢查員發現某“不合格”,經改進,已消除了導致“不合格工序”的因素,而變為“合格工序”時,則應及時組織有關人員複查,在卡片上履行驗收與簽字手續。同時通知“全質辦”對“板”的管理人員調換牌子顏色,由“紅”換成“綠”。反之,若某工序發生零件不合格時,也應及時改變該工序相對應的牌子由綠色調換為紅色。可根據本單位實際條件規定,隨時、隨地、一日、二日或-周-次變換牌子顏色的製度。可由“全質辦”專人兼管。

可分級管理。從“一汽”目前的實際情況可分為分廠與車間兩級的“板”。甚至可分到個人。

“合格程序”和“不合格工序”的判定方法:

對每道工序進行鑒定時,唯一判定的方法就是以具和檢驗工具對零件加工或裝配工序的尺寸或性能等進行檢驗。如果精度與性能完全符合“工序標準操作卡”的規定的技術要求者,就是“合格工序”。不依程序的零件或部件尺寸或技術要求的項數為依據。隻要其中有-項不符合“丄序標準操作長”要求者,即可判為不合格序由依靠量檢具和檢測器進行定量檢測判定“合格”與“不合格”,即:要麼“合格”,要麼“不合格”,所以不會發生意見分歧有利於促進人人為創名副其實的“合格工序”做貢獻。

人們還可根據需要擴大應用範圍,發展到其它各神場合和工作的考核上。

例如:假設某車間有100道工序,其中有60道是“不合格工序”。按人、機、料、法、環、測六個方麵進行分析,經分解,造成“不合格”的原因中,設備有10項,人的因素有40項。那麼,上述原因和數字就可說明:在50道工序中有10道是設備原因。有40道是人的原因造成“不合格工序”,同時還可看出其中有10道工序既有設備又有人的雙重因素造成。而需“立項”解決數為60項。“立項”後,除了要分別在車間和班組的“工序質量一覽板”上標明外,還要同時在負責設備修理的機動科裏掛上“設備質量一覽板”。通過此板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該機動科分管設備的良好狀況。同樣可用紅牌掛在已被查出的20道“不合格工序”所在車間或班組的“板”上;其餘“合格工序”均掛上綠牌。機動科也要“立項”和訂出“消項”措施、完成日期和負責人等。用以考核機動科消除設"缺陷的成績鼓勵維修人員主動與工序操作者及其他有關人員通力合作,為使20道“不合格工序”早日由“紅”變“綠”共同做出努力。關,於人的因素也可在車間領導或人事部門設“人員質量一覽板”,采用與機動科相似的方法進行考核。

還可運用“紅”與“綠”牌的變化情況,在車間或班組之間開展各類競賽活動,把它作為評比與考核的依據。

8.2.3實踐結果

1.自從1989年5月在“一汽”發動機廠、底盤廠等部分主要分廠試行近一年的實踐,證明其成效明顯,現已被全廠接受。

從1989年11月份開始由“一汽”企業管理處和“全質辦”組織各分廠已在全廠普遍推開,並納入“一汽”1990年工作綱要之中在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控製,重點抓好三個方麵的工作。一是深化工藝管理。通過開展工序綠化和自控工人活動,發動群眾複查工藝、立項、消項,提高工序合格率,上半年達到90%,年底達到95%,關鍵工序合格率,上半年達到100%,為此,如發動機廠、鍛造廠等各分廠都製定了1990年“創合格工序”工作規劃、“創合格工序”活動的方案等。

2.促進了不合格工序的逐漸減少,使產品質量的穩定有了更加可靠的工序基礎。

(1)以發動機廠為例。該廠影響236個工序不合格的項目有463個,隻有463個問題都解決了,才能變236個“不合格工序”為“合格工序”。

(2)鍛造廠在立功競賽辦法上明確提出1990年要將分;的133種鍛件的1958道工序全部達到“合格工序”標準。並製訂了創“合格工序”驗收標準依據等。

(3)“工序綠化”活動,在1991年以來,又被作為“一汽”生產現場“五位一體”管理中的重要形式和內容之一,已在全廠普遍推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