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90年代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由於學科曆史短,基礎弱,藝術設計的教學方法與課程體係受蘇聯美術教育模式與歐美國家20世紀初形成的課程模式影響,導致了專業劃分過細,過於偏重技術性訓練,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麵表現出突出的問題。
隨著經濟和文化的大發展,社會對於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市場對藝術設計人才教育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應對這種變化,教育部將“藝術設計”由原來的二級學科調整為“設計學”一級學科,既體現了對設計教育的重視,也體現了把設計教育和國家經濟的發展密切聯係在一起。因此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也在這方麵做了很多工作,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支持教材建設工作。此次由設計學類專業教指委副主任林家陽教授擔綱的這套教材,在整合教學資源、結合人才培養方案,強調應用型教育教學模式、開展實踐和創新教學,結合市場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麵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從專業方向的全麵性和重點性、課程對應的精準度和寬泛性、作者選擇的代表性和引領性、體例構建的合理性和創新性、圖文比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等各個層麵都做了科學適度、詳細周全的布置,可以說是近年來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材建設的力作。
設計是一門實用藝術,檢驗設計教育的標準是培養出來的藝術設計專業人才是否既具備深厚的藝術造詣、實踐能力,同時又有優秀的藝術創造力和想象力,這也正是本套教材出版的目的。我相信本套教材能對學生們奠定學科基礎知識、確立專業發展方向、樹立專業價值觀念產生最深遠的影響,幫助他們在以後的專業道路上走得更長遠,為中國未來的設計教育和設計專業的發展注入正能量。
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中央美術學院 教授/博導 譚平
2013年8月
建設“美麗中國”、“美麗鄉村”的內涵不僅僅是美麗的房子、美麗的道路、美麗的橋梁、美麗的花園,更為重要的內涵應該是貼近我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麵麵。好比看博物館絕不隻是看博物館的房子和景觀,而最為重要的應該是其展示的內容讓人受益,因此“美麗中國”的重要內涵正是我們設計學領域所涉及的所有內容。
辦好一所學校,培養有用的設計人才,造就出政府和人民滿意的設計師取決於三方麵的因素,其一是我們要有好的老師,有經曆豐富的、有閱曆的、理論和實踐並舉的、有責任心的老師。隻有老師有用,才能培養有用的學生;其二是有一批好的學生,有崇高誌向和遠大理想,具有知識基礎,更有毅力和決心的學子;其三是連接兩者紐帶的,具有知識性和實踐性的課程和教材。課程是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的寶庫,而教材既是課程教學的“魔杖”,也是理論和實踐教學的“詞典”。“魔杖”即通過得當的方法傳授知識,讓獲得知識的學生產生無窮的智慧,使學生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使者。這就要求教材本身具有創新意識。本套教材包括設計理論、設計基礎、視覺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藝術、工藝美術、數字媒體和動畫設計八個方麵的50本係列教材,在堅持各自專業的基礎上做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創新。我們也希望在有限的紙質媒體基礎上做好知識的擴充和延伸,通過教材案例、欣賞、參考書目和網站資料等起到一部專業設計“詞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