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海上絲路(3)(3 / 3)

七十一歲高齡的高力士來到巫州,這個從來與詩無緣的人竟然觸景生情,吟出了《感巫州薺菜》:

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

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

此詩毫無文采,常人寫出來,定會遭人笑話,但已是七十一歲高齡的高力士在流放途中作此絕句,卻句句都透著淒涼勁和忠誠味兒,讓人讀著心裏不是滋味。據《新唐書本傳》:力士行前曰:臣當死已久,天子哀憐至今。願一見陛下顏色,死不恨。李輔國不許。遂開始了他那一去不複返的悲壯旅程。借物明誌,表現了縱有滄桑巨變,而不改本色的高尚操守。後人亦有詩雲:

列戟依稀舊閈閎,中涓聲勢傲公卿。

殿頭雅有天人望,鄉曲猶傳驃騎名。

何處珍樓還突兀,於今香樹幾枯榮。

野花開遍閑朱紫,不及巫州薺菜生。

薺是野菜,南方人喜歡用它包餛飩吃。在開元盛世,吃野菜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窮人,一種是富人。窮人吃它是為了果腹,富人吃它是為了換口味。在富者雲集的長安城內,薺菜論斤賣,而在人少地廣地農村遍地都有,需者自掘。高力士在詩中自喻為薺,相當貼切:他在長安很高貴,而在流放地巫州卻無人理睬,即便如此,他的忠心卻有如薺菜那樣“氣味終不改”。他的心時時向著玄宗、肅宗和大唐的天下。

一位高齡老人看見他問:“你是高力士嗎?”高力士打量著老人道:“請問你是……”老人道:“看來你已認不出我,但我卻認得你。我啊,就是當年冒你名撫養紫煙長大的許文思啊!”高力士倍感交集:“哎喲,幾十年未見,你怎麼到這裏了?”許文思道:“自你女兒紫煙死後,女婿李白也就不見了。我離家來到巫州,靠侄女的操勞生活。”

在這一刻,高力士腦海裏閃出為李白脫靴的一幕,便喃喃地道:“怎麼是他?”接著又閃現出跟他對立,在皇帝麵前說他壞話,聯合楊貴妃及朝臣排擠李白的一幕幕場景,不由頓足捶胸道:“哎喲,萬沒想到,我排擠的竟然是我女婿。”許文思歎著氣道:“起先,紫煙想把你在朝為官的事告訴他,但我怕他會波及紫煙,就沒讓她說真相,看來我錯了。”

高力士道:“告訴我,紫煙是什麼時候死的?”許文思道:“還在他沒被供奉翰林前,因為一場病而死。當時他桀驁不馴,但又生活艱難。”高力士歎著氣道:“真沒想到,命運竟然開了這麼大的一個玩笑。”不久,第五琦與高力士在夷州萍水相逢,兩人飲酒,高力士回顧往事,無限傷感,即席賦詩道:“煙薰眼落膜,瘴染麵朱虞。”又對左右道:“宰相猶如此,餘何以堪!”左右聽了,無不涕泗交流。

高力士的死相當悲壯,據說高力士遇赦還至郎州時聞聽上皇駕崩,號啕大哭,嘔血而卒。在民間傳說裏,更加繪聲繪色,說高力士聽到李隆基死亡的消息慟哭不已,竟然絕食七天,嘔血而亡。他的功遠大於過,況且就衝著他對李隆基的一片忠心,就足以推翻太監們“阿諛奉承,見風使舵”的麵具化形象。李贄在《史綱評要》中指出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是摒棄了傳統偏見的中允不二的儻論。

三十

艾特古麗見李盈回來,忙迎上前道:“孩子,有你爹的消息嗎?”李盈道:“還沒有。據說連寧親公主也下落不明。”王淑娟道:“吐蕃已打過來了,你怎麼還想走絲路?”李盈道:“爹爹探明了海上絲路,我就走海上絲路!”艾特古麗道:“你出海不想與薩利赫結伴嗎?”

李盈道:“老太爺與大食使節賽義德結伴,爺爺與他的兒子蘇萊曼結伴,爹爹與他的孫子薩費爾結伴,我就更應該和他的曾孫子薩利赫結伴了。”艾特古麗高興地道:“好!”說著站了起來,忽然栽倒。李盈扶起她時,她已經沒氣了。李盈安葬了母親,親自找到表弟薩利赫,商量一起走海上絲路。

海上絲路也是陶瓷之路,它是我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起點是福建泉州。海上絲路形成於秦漢,發展於三國隋朝,繁榮於唐宋,轉變於明清。在陸上絲路前,已有了海上絲路,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海上絲路是海道交通大動脈。自漢朝起,中國與馬來半島就有接觸,尤其是唐代,來往更密切,作為貿易往來的途徑,最方便的當然是航海,而中西貿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這就是海上絲路。

絲綢之路,是我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稱,實際上並非隻有一條路。除陸上交通外,還有經過海路到達西方的路,這就是海上絲路。李盈找到薩利赫,兩人就像先輩們一樣,結伴前往西方國家。他們雇傭了大船和許多夥計,帶著絲綢和茶葉到了大食。不少百姓看到他們後,紛紛道:“海上絲路終於通暢了!”隱約間,似乎從遙遠的地方傳來一曲歌聲:

漫漫人生路啊,

雨後有彩虹。

趟過黃河越沙漠,

處處遇險情。

不怕路坎坷,

就怕狼煙卷征塵。

無論戰火燒多久,

愛心拂瘡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