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本書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1 / 2)

一、研究背景

此次美國次貸危機(The Subprime Crisis)具有很強的傳導能力,危機於2007年春初露端倪,2007年夏開始爆發,2008年秋全麵惡化,迅速向其他國家蔓延。雖然美國政府實施了規模空前的救助行動,通過了旨在“防止華爾街的危機演化為波及國家各個階層的危機”的《2008年緊急經濟穩定法案》,但這並未消除市場對美國經濟的擔憂,危機仍波及全球。Baily等(2008)指出,金融機構在信息不透明的條件下進行高杠杆操作,致使流動性更加脆弱,加上這些行為都是規避性質的金融活動,係統風險就被放大了。麵對籌資難度增加和成本的提高,實體經濟運行規模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萎縮,目前這種影響已在許多國家開始顯現。我國經濟放緩態勢也已明顯,防止實體經濟滑坡已迫在眉睫。因此如何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傳導,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麵對的一個緊迫的課題。

心理預期作為金融危機傳導中一條看不見摸不著的路徑,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重視。它決定了市場參與者對未來經濟走勢的預期。當經濟運行波動頻率與幅度超出人們心理預期的臨界值時,市場參與者會出現心理恐慌,做出非理性行為,而“羊群效應”的存在使得眾多參與者競相模仿前麵的行動,危機由此擴散、蔓延。

如果管理層預期別國的金融危機可能通過投資者預期的改變對本國產生衝擊,則應該采取穩定投資者信心的舉措,但由於心理因素的抽象性,因此要找到心理因素對危機傳導的影響載體,這樣政府部門就可以針對心理因素的影響載體,在本國采取相應的對策,以避免“蜂擁效應”的發生,從而達到穩定市場信心的目的。

金融危機傳導問題一直是國內外金融領域研究者探討的一個熱點問題,現有的研究側重於危機預警,因此多為預警模型。經典預警模型根據現有“危機”事實情況構建,雖然後來基於經典預警模型又發展出許多演化模型,但也多是根據現有不同國家的危機事實來構建並且計算的。由於我國近年來未發生過大規模金融危機,更多的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困擾,故不管選用哪種危機模型,都隻能是以相似國家作為參考,無法真正驗證其對我國的適用性。因此研究如何抵禦國際金融危機,將其傳導到我國的影響降至最小,這對我國更有實際意義。

本書側重於從我國國情出發,從尋找機遇的角度來研究國際金融危機發生時我國如何抵禦,構建考慮心理因素的機遇模型,並驗證其有效性。本書在理論價值上是金融危機領域與行為金融領域的交叉探索,在實踐應用上可以對未來危機發生後的應對工作研究提出一個新方向。

二、研究意義

從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兩個方麵來說明本書選題的意義。

1.研究的理論意義

本書研究的理論意義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1)拓展金融危機傳導理論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一方麵,經濟金融環境不斷發生變化,金融自由化、經濟金融化、金融虛擬化的趨勢使得經濟主體之間金融關係變得異常複雜多樣,心理因素在金融危機傳導中的作用逐漸顯現;另一方麵,經濟技術環境不斷發生變化,物聯網技術的產生與發展必將加快金融虛擬化的進程,也將加快心理預期的信息傳遞。因此現有的金融危機傳導理論無法全麵而深刻地解釋當代金融危機,預測和防範金融危機的效果也不十分理想,行為金融學的產生與發展,證明了心理因素對金融學的影響,金融危機傳導理論需考慮心理因素,以期進一步發展與完善。

(2)拓展金融危機預警理論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金融危機的發生可以用金融指標的變化來衡量,金融危機預警理論一般根據金融危機帶給金融指標的變化,為金融指標設定一個臨界值,達到臨界值便發出預警。但指標的變化不僅能反映危機,也能反映機遇,本書從金融危機傳導過程中指標間的關聯關係入手,篩選出機遇指標,不需要設定臨界值,當其他國家發生金融危機時,可通過調節機遇指標來引導經濟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