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本書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2 / 2)

(3)探索交叉領域

本書的研究結合兩個領域的相關理論:行為金融學領域中的心理預期分析和金融危機領域的金融危機傳導理論。借鑒行為金融學的分析方法及相關研究結論,探索從行為金融學領域的研究視角來研究金融危機的傳導。最後運用信息學科的係統開發知識,基於本“機遇”模型開發“中國金融危機機遇挖掘原型係統”。因此本書是行為金融學領域、金融危機領域和信息係統開發領域的交叉探索。

2.研究的實用價值

2007年初美國爆發次貸危機,致使數家國際知名貸款機構、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麵臨危機甚至倒閉。2008年以來,美國次貸危機不斷擴散,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持續加深,世界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為了防範次貸危機可能對我國造成的嚴重影響,2008年3月25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中國銀監會四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金融支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若幹意見》指出:“應該正確處理支持服務業加快發展與防範金融風險的關係。金融係統各部門要密切關注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和金融業綜合經營的發展狀況,建立和完善風險監測信息係統,加強金融風險監測和評估,進一步提高金融風險預警能力,切實防範係統性風險,有效保障國家金融安全。金融機構要強化憂患意識和前瞻意識,規範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及時反饋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動態信息,有效防止金融發展中的新生因素對金融穩定的衝擊,不斷提高抵禦風險綜合能力。”

發端於美國的次貸危機屬於結構性金融危機,主要由工業國家的信貸流動性泛濫所引起。其結果是信用體係趨於崩潰,原本急劇擴張的信貸被驟然繃緊,並迫使各國政府聯手采取減息行動。由於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沒有隔離,虛擬金融市場泡沫積累得越大,對實體經濟的衝擊也越大。危機向實體經濟蔓延的階段:在商業銀行方麵,銀行由於受困於壞賬損失提高和資產減值等因素影響,資本金遭受嚴重損失,貸款能力受到限製,同時,出於對違約風險的擔憂,銀行也收緊了信貸規模並提高貸款標準;而在金融市場方麵,在多家金融企業破產倒閉之後,出於對借款人違約的擔憂,市場信用價差迅速擴大,需要付出相當高昂的代價才能籌集到資金。麵對籌資難度增加和成本的提高,實體經濟運行規模會不可避免地出現萎縮,目前這種影響已在許多國家開始顯現,我國經濟放緩態勢也已顯現,防止實體經濟滑坡已迫在眉睫。因此如何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麵對的一個緊迫的課題。

一般的研究視角局限於金融危機對於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危害。其實,金融危機也為企業和政府提供了許多發展的機遇。每一次金融危機,政府都會對相關行業進行巨大投入。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和衝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超過了預期。為應對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擴大政府投資,到2010年底政府投資約4萬億元,目的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本書的研究從機遇視角對金融危機傳導進行係統研究,為政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政策的製定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