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本書研究思路與方法(1 / 2)

一、研究思路與主要內容

1.研究思路

經典預警模型是根據現有的“危機”事實情況來構建的,雖然後來基於經典預警模型又發展出了許多演化模型,但也多是根據現有不同國家的危機事實來構建並且計算的。由於我國近年來未發生過大規模金融危機,因此不管選用哪種危機模型,都隻能是以相似的國家作為參考,無法真正驗證對我國的適用性。

本書側重從“機遇”的角度來研究我國的金融危機應對工作。高度的經濟全球化,使得其他國家爆發的金融危機會波及我國,影響我國經濟的正常秩序。本書構建的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能在其他國家的金融危機剛剛發生時迅速作出反應,指導決策者該如何調整經濟運行,使其向抵禦金融危機方向發展,將金融危機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以往的金融危機預警模型側重於我國危機發生後的提前預警,而本“機遇”模型側重於其他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後我國如何提前抵禦,這更適合我國近年來的情況。

本書構建的中國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在危機發生時,通過對危機傳導過程的研究,側重於努力調節危機,力爭向危機化解方向發展,因此稱作“機遇”模型。模型通過對基礎指標的篩選,找到機遇指標,再通過對機遇指標進行調節,引導危機向化解方向發展,爭取使指標不達到危機臨界值,為政府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提供政策建議。本機遇模型的作用點。

在構建思路上,本書首先從金融危機傳導載體的角度對金融危機的傳導機理進行簡化抽象;其次,用實證檢驗的方法對金融危機傳導中的因果關係進行實證檢驗,發掘“機遇指標”;再次,在實證檢驗的基礎上構建我國金融危機傳導的“機遇”模型(COM),並對模型的有效性進行驗證;最後,依據此模型開發出一套“中國金融危機機遇挖掘係統”,依據係統直觀的可視化結果製定機遇調節策略及政策。

本書的研究框架。

2.主要內容

本書的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第一章,導論。闡述了本書選題背景和研究意義,給出了本書框架結構,並指出了本書創新點。

第二章,心理因素與金融危機預警模型研究綜述。情感心理學中的過度自信、保守主義、厭惡後悔和損失等心理因素直接影響著人的投資行為,行為金融學把人的心理因素作為影響決策的一個重要因素,引入了經典金融學思想框架,基於此,本章首先研究了行為金融學中對心理因素的研究思路與方法。本章的另一個研究重點就是現有的金融危機預警模型,首先對經典預警模型進行分析,並總結其構建思路,接著概述了幾個典型的新型預警模型,最後分析現有金融危機預警模型對中國金融危機預警的適用性。

第三章,心理因素在金融危機傳導中的作用分析。本章第一節從金融危機傳導載體入手來分析金融危機傳導機理,將複雜的金融危機傳導過程抽象為兩個載體(“金融危機源”、“金融危機傳導對象”)和三種傳導(“貿易溢出傳導”、“金融溢出傳導”和“預期傳導”)。這三種傳導分別在三個渠道中進行:“貿易渠道”、“金融渠道”和“資本渠道”。本章第二節分別分析了金融危機在“貿易渠道”、“金融渠道”和“資本渠道”傳導中,心理因素對金融危機傳導的影響。

第四章,構建中國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本章首先借鑒了金融危機預警模型中“KLR模型”和“STV模型”兩個經典模型的構建思路,以發掘機遇為目標,構建了中國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並分析了模型的優缺點。其次,本章在借鑒國外金融危機預警指標體係的基礎上,考慮心理因素對金融危機傳導的影響,從宏觀經濟、貿易渠道、金融渠道、資本渠道、美國經濟和心理因素六個方麵選取了28個指標構建了中國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的基礎指標體係,並實證檢驗了指標的有效性。最後,本章在借鑒“危機壓力指數”構建思路的基礎上,構建了中國“貿易渠道綜合指數”、中國“金融渠道綜合指數”、中國“資本渠道綜合指數”和中國“宏觀經濟綜合指數”,並繪製了各綜合指數的走勢圖以驗證各綜合指數的有效性,由繪製結果可見各綜合指數均能反映所在經濟領域的總體趨勢,驗證了各綜合指數的有效性。

第五章,中國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的實證檢驗。本章通過實證研究美國金融危機傳導到我國的情況,驗證了本“機遇”模型的有效性,分析找到了國際金融危機傳導過程中對於中國的“機遇”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