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看,國內學者的研究大多集中於行為金融學的介紹、行為金融學的實證研究等方麵,缺乏自主理論的建立。在我國行為金融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
三、行為金融學對心理因素的抽象描述
從長遠來看,行為金融學的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但就現階段發展而言,行為金融學已經對原有理性框架中的現代金融理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打破了傳統金融學理論的一部分基本假設,從而為人們理解金融市場提供了一個新視角。
在認知目標方麵,認知心理學對行為金融學的一個重要影響是在認知目標理論的基礎上產生的前景理論,此理論在行為金融學中的應用,對行為金融學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把心理學觀點運用於解釋金融市場如何運轉的裏程碑式成果是BHS模型。基於消費的跨期CAPM經典模型是基於常絕對風險規避效用函數的,投資者或消費者分配他們的消費以最大化如下形式的效用函數:U(Ct)=∑∞t=0ρtC1-γt1-γ(2.1)
式中,C是消費;ρ是折現因子(ρ=1/(1+r),r是折現率,所以r=10%意味著ρ=1.1);γ是風險厭惡係數,γ>0確保效用函數在預期的效用財富空間中是凹函數。這類基於消費的資產定價模型已經成為眾多標準金融理論家需要遵守的一個首要原則。該模型把投資性資產價格變化的起點,設置為他們認為需要儲備的未來消費情況的變動。這一框架將投資者在麵對風險前景時的偏好描述為是常絕對風險規避(CARA)。在理論建模時,這種形式的說明很容易處理,並且對投資者如何評估風險也有著很強的暗示。
Barberis等(2001)對這一框架進行了拓展。考慮金融財富X的近期收益可能使投資者減少風險厭惡的程度,或者說增加風險偏好。類似地,近期的損失可能加大投資者的風險厭惡程度。這一點被納入了基於消費的跨期CAMP模型的拓展形式中:U(Ct)=E∑∞t=0ρtC1-γt1-γ+btρt+1v(Xt+1,Ht,zt)(2.2)
在拓展模型中,第二項刻畫了基於消費的效用對金融財富的近期路徑的動態調整特點。財富X的變化帶來的影響不僅反映了它們的相對大小,也反映了投資者當前持有風險資產在組合中所占有的比重Ht,以及狀態變量zt,它反映了財富參考點即隱含的投資者將當前的財富水平與之相比較的財富水平的變化。比率zt刻畫了過去的收益損失對由當前損失/收益Xt得到的效用的改變量的影響。
心理學中關於人們的認知方式、認知偏差和認知目標有一定的研究成果,這均被行為金融學的研究者所運用,對金融學中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解釋,並建立了相應的理論模型。
本書借鑒行為金融學中對心理因素的研究方法,在考慮心理因素的基礎上構建了中國金融危機“機遇”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