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金融危機傳導機理分析(1 / 3)

金融危機傳導需要有危機源和傳導對象。危機源是危機產生的源頭,隻有發現危機源,才能更有效地采取措施以應對危機;危機產生後會在與危機源類似或與危機源有經濟聯係的國家或地區傳導,從而使這些國家或地區被危機波及。危機源與傳導對象間的關係。

危機源是危機發生的國家或地區,傳導對象是受危機影響的國家或地區,在這些國家或地區中,有些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將危機繼續傳導給其他國家或地區。不同國家或地區的金融狀況不同,受危機影響的程度也不同,傳導的情況也必然不同,因此有眾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危機的傳導情況。本書從危機傳導載體的角度來分析金融危機傳導機理。

一、金融危機源

金融危機源指首先發生危機的國家或地區。對於危機源,要研究危機向其他國家或地區傳導的傳導點,要研究危機產生的原因,也即研究由金融風險轉化為金融危機的影響因素。

金融危機的產生和傳導受宏觀環境影響。目前,經濟、金融全球一體化趨勢日益顯著,國際宏觀環境不斷變化,金融風險轉化為金融危機的速度變快,金融危機產生後在不同國家之間傳播的速度也不斷提高,因此選擇“金融體係脆弱性”、“金融全球化與金融自由化”和“外部宏觀經濟因素的衝擊”作為金融風險轉化為金融危機的影響因素。

1.金融體係脆弱性

金融體係是一個經濟體中資金流動的基本框架,它是資金流動的工具(金融資產)、銀行機構和資本市場等各金融要素構成的綜合體。金融脆弱性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業高負債經營的行業特點決定其更易失敗的本性,有時也稱為“金融內在脆弱性”。廣義的金融脆弱性被簡稱為“金融脆弱”,是指趨於高風險的一種金融狀態,泛指一切融資領域中的風險積聚,包括信貸融資和金融市場融資。

金融脆弱表明金融不穩定,但不等於一定會引發金融危機。金融脆弱累積到“觸發點”時,金融危機便發生了。金融脆弱性的存在會為金融危機的傳導提供條件,金融危機的傳導會變得更加迅速,涉及範圍會更廣。

2.金融全球化與金融自由化

步入全球化時代之後,由於金融全球化本身即是全球範圍的金融活動,全球化過程也是危機發生機製聯係日益緊密的一個過程。金融全球化浪潮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主要是在麥金農等人的金融深化理論的影響下,許多發展中國家開始著手打破“金融抑製”,推進本國金融的自由化和國際化,以金融增長來促進本國經濟的啟動和發展。

金融全球化與金融自由化對國際金融安全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金融全球化與金融自由化促進了國際金融發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國際金融體係的脆弱性,增加了金融危機的易發性。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金融市場開放程度越來越高、金融市場規模迅速擴大、資本流動速度大大加快、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各國金融政策相互影響程度不斷增大,各國金融市場聯係緊密性的增強為金融危機的傳導創造了條件。

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國際環境下,各國危機發生機製相互聯係、日益趨同。金融自由化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國際資本的自由流動和國際金融市場的統一,純粹的資本特別是短期投機性資本的流動加劇了國際經濟的無序性,成為金融危機在全球擴散的載體。同時,彙率和利率等競爭性變量日益成為危機傳遞的主要媒介,所產生的杠杆效應不但加大了金融危機傳染的範圍,而且使危機在各國之間出現反複震蕩、交叉傳染的狀況,以致金融危機迅速惡性地擴散開來,最終形成全球性不斷深化的金融危機。

3.外部宏觀經濟因素的衝擊

外部衝擊是指來自外部的、突發性的、不可預期的,且不為一國政府或一個經濟體所控製的某種事件或力量對該國經濟產生的影響。外部衝擊的效應包括正效應和負效應兩個層麵。正效應外部衝擊一般指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產生的衝擊,多為正向衝擊。負效應外部衝擊多源於宏觀經濟方麵的因素,一般包括:通貨膨脹水平的變化、經濟增長率的波動、利率和彙率波動、國際收支狀況的變化、貿易衝突、財政收支狀況的變動、能源危機和糧食危機等。按照宏觀經濟因素的不同,可將外部衝擊概括為政策衝擊、投機衝擊和供給衝擊這三種作用形式,其中作用效果較為猛烈的是投機衝擊,政策衝擊需要有政策實施及作用的時間,供給衝擊經常會擾動均衡的經濟係統,並使之處於周期性的變化之中。自歐洲貨幣危機及亞洲金融危機以來,金融危機的衝擊形式一般是從虛擬經濟層麵開始,由虛擬層麵通過財富效應,將危機傳導至實體經濟層麵,進而影響整個宏觀經濟層麵,產生波浪式梯度衝擊危機。

由經濟變量劇烈變化所形成的外部衝擊,成為金融危機產生及傳導必不可少的一個宏觀條件:或者催生了金融危機擴散的種子,或者加重了危機傳導的力度,或者擴大了危機傳染的範圍。

二、金融危機傳導對象

金融危機在金融危機傳導對象中傳導,在傳導過程中存在一係列的載體,由這些載體承載著金融危機並將其擴散開來。按照其在金融危機傳導中的不同作用,金融危機傳導對象主要包括經濟部門、銀行機構和投資者。

1.經濟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