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研究結論(1 / 1)

一、研究成果及意義

本書的研究成果及意義如下。

1.適合中國具體情況

經典金融危機模型是根據現有的“危機”事實情況來構建的,雖然後來基於經典危機模型又發展出了許多衍化模型,但也多是根據現有的已發生的危機事實來構建並且計算的。由於我國近年來未發生過大規模金融危機,因此不管選用哪種危機模型,都隻能是以相似的國家作為參考,無法真正驗證對我國的適用性。本書的研究開創性地以我國現有的情況為研究對象,以中國2004年3月至2011年6月的數據作為實證研究基礎構建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

2.從“機遇”的獨特視角進行研究,完善金融危機模型理論

現有的研究側重於“預警”,構建預警模型,從國家內部出發,參考危機發生國的經濟情況來考察本國情況;本書側重於從“機遇”的角度來研究我國的金融危機應對工作,構建機遇模型。由於近年來我國未發生大規模金融危機,而其他國家爆發的金融危機會傳導到我國,影響我國經濟的正常秩序,因此本書從抵禦國際金融危機傳導的角度,構建中國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在其他國家的金融危機剛剛發生時迅速作出反應,指導決策者該如何調整經濟運行,使其向抵禦金融危機的方向發展,將金融危機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現有的金融危機模型為預警模型,側重於如果本國發生金融危機如何提前預警;而本書構建的中國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側重於其他國家發生金融危機後我國如何提前抵禦應對,這更適合我國近年來的情況。

3.提出了一個解決危機模型構建主觀性問題的方法

已有的研究大多需要為指標設定一個臨界值,即“閾值”,“閾值”的設定有較大的主觀性。本書構建的機遇指標,不需要人為確定“閾值”,提高了模型的準確性。

本書首先根據IMF規範和現有學者的研究成果,結合心理因素分析和美國經濟分析,共確定28個指標,作為中國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構建的基礎指標,並以美國金融危機的實際情況對指標體係進行了實證檢驗,證明其有效性。

4.為中國政府政策的製定提出參考建議

依據本書構建的中國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的機遇挖掘方法,作者開發了“中國金融危機機遇挖掘原型係統”;借助於此係統的機遇搜尋以及機遇調整的可視化過程,可以迅速得到中國金融危機傳導“機遇”模型的計算結果,並可以直觀地看到機遇指標的調整過程;進而可以依據此係統的可視化機遇調節效果,為中國政府政策的製定提出參考建議。

二、有待解決的問題

在本書的研究過程中,還存在著以下有待進一步拓展的地方。

第一,本書選取月度頻率數據進行建模,因為頻率越高所計算的精度將越高,對於現實決策的指導意義更強。但這同時也會麵臨一個矛盾,很多指標隻有年度和季度數據。數據頻率轉換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數據頻率轉換過程中會丟失數據的某些信息,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問題。

第二,模型的計算過程建立在對曆史數據的分析計算之上,因此對數據準確性的依賴較強,而我國某些經濟指標的統計標準是不統一的,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模型的準確性。

第三,由於物聯網技術還未在全球廣泛實施,因此本書的展望部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未來物聯網技術實施後還需要根據實施情況作適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