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實證發現——互聯網技術加速金融危機傳導(1 / 3)

一、互聯網技術加速金融危機傳導的實證過程

1.危機樣本時間選取

互聯網技術發端於美國,對我國的影響顯現於1995年,我國從1997年開始有數據統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1997年至今我國的互聯網應用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互聯網統計報告。

用Eviews6.0軟件,根據數據,繪出互聯網技術應用於我國的應用增長率圖。

分析可知,我國互聯網技術自1995年起步,1999年迅速發展,2007年趨於成熟。2007年一年上網計算機數增加了7300萬,年增長率為53.3%,截至2007年12月31日,從地域上看,北京和上海的互聯網普及率較高,已經分別達到46.6%和45.8%(中國互聯網統計報告)。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規模達到2.98億人,普及率達到22.6%,超過全球平均水平(中國互聯網統計報告)。

因此,可以將我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歸納為兩個階段:1995—2004年,為不成熟階段;2005—2011年,為成熟階段。

1990—2011年世界範圍的金融危機有三次:1992年歐洲貨幣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三次金融危機與我國互聯網技術情況的對應關係。

由本書實證研究選擇的三個危機樣本時間分別對應我國互聯網技術發展應用的三種狀態,具有代表性。選擇危機發生時的時間,可以驗證互聯網技術對危機傳播速度的影響。

樣本數據來源於Wind數據庫。

2.變量選取

在金融危機的第一步傳導中,雖然互聯網技術起著重要作用,但一方麵由於人的心理預期較難衡量,很難得到相關的直接數據;另一方麵由於危機的顯現需要時間,在金融危機的第一步傳染中,間接數據的變化也不顯著。因此實證變量不便在此步驟中選擇。

在金融危機的第二步傳導中,選擇股票市場作為實證研究對象。原因如下:我國目前資本市場並不是完全開放的,人民幣也沒有實現自由兌換,這使中國境內股市擁有一道與外界相對隔絕的“屏障”,這在事實上也避免了風險。2001年2月19日中國B股市場對內資開放,2002年12月推出QFII製度,2007年12月建立QDII製度。目前除了QFII的額度之外,外國投資者隻可以在境內購買B股和中國境外上市的證券,而不得在境內購買A股和其他人民幣債券。除了QDII的額度之外,境內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可以在境外買賣和發行股票、債券、貨幣市場工具及衍生工具。據統計,QFII和QDII的額度都較小,故危機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心理因素方麵。互聯網技術對投資者心理預期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可以通過股票市場的變化間接驗證互聯網技術對金融危機的影響。

在1992年歐洲貨幣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中,美國股市都受到了影響。

①歐洲貨幣危機前,1987年,格林斯潘接任美國聯邦儲備局局長一職後,美國逐漸結束低利率時代,開始步入加息周期。隨著加息進程的推進,美國股市便因銀行收緊信貸而受到影響。1987年10月19日,美國道·瓊斯指數大幅下跌,一天之內急跌508.32點,下跌幅度達22.6%,下跌的點數和幅度都創出當時的最高紀錄,超過了1929年10月28日美國經濟大危機前夕創下的一天之內下跌12.8%的紀錄。這次股災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相對比較大,美國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以1987年第四季度為最高點,接近7%,從1988年第一季度開始即逐季直線下滑,到1989年第二季度降到1.7%,第四季度降到接近於零,到1990年變為負增長,1990—1992年出現經濟衰退。

②亞洲金融危機期間,1998年8月初,危機開始擴散到其他國家或地區。美國股市出現動蕩、日元彙率持續下跌之際,中國香港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彙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彙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俄羅斯股市、彙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

③美國次級貸款危機引起次級貸款發放機構以及MBS和CDO投資者的損失,這些信息反映在這些機構的股價上,且引發股票市場投資者的恐慌情緒,對股市造成衝擊,而且這些機構遍布全球,使得恐慌蔓延到全球市場,加上各國股市之間的聯動關係越來越密切,這種衝擊波及其他國家的股市,2007年7月全球股市暴跌(美國次貸危機考察報告)。

因此,本書實證研究選取美國股市和中國股市作為實證對象,選取美國的S&P500指數和中國的上證綜指。具體檢驗變量選取。

3.實證檢驗思路

本研究采用協整分析方法、Granger因果關係檢驗方法實證分析三次金融危機傳導到我國的情況,具體研究思路如下:

1992年危機時期中國的互聯網技術還未應用於金融領域;1997年危機時期中國的互聯網技術應用剛剛起步,應用於金融領域微乎其微;2007年危機時期中國的互聯網技術已經成熟,並較為廣泛地應用於金融領域。而三次危機發生的地點都不在我國,選擇危機發生當時的數據,檢驗三次危機發生時美國股市對中國股市的影響,可以反映危機傳導到我國的情況:如果互聯網技術未應用時危機未傳導至我國,互聯網技術幾乎未應用時危機也未傳導至我國,而互聯網廣泛應用時危機傳導至我國,則可以證明互聯網技術能夠加速危機傳導。由此,通過三次危機發生時美國股市對中國股市的影響可以檢驗互聯網技術對金融危機傳導速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