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1)

餘幼失怙,家境極度貧寒,更累遭天災人禍,雖求知若渴,卻一再輟學。新中國成立以後承蒙國家培養,先後在榕城、滬上攻讀工科。故裏獺江曆來文風煥蔚。因受影響,餘小時即與文學結緣,學生時期就為學校校刊、文工團創作了許多新詩、歌詞、朗誦詞等,偶爾也寫些詩詞,但因時日較久,存者寥寥。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參加工作後,曾服務於工廠和機關單位三十多年,業餘時間常以遣興吟懷作為自娛之樂。

點滴感觸,每寄於句中,不計工拙,猶如亂草,亦不善彙存。

許多年前有藝界師友曾鼓勵結集。然餘自覺拙作雖具詩詞之形體,卻遠未得詩詞之神髓,倘作為屐記或心感之回味猶可,而作為詩品實難示人。詎料癸巳之初,故鄉旅廈鄉親聯誼會諸友厚愛,將餘之詩文編彙成集,欲以付梓。餘深感盛情難卻,思之再三,確定以《鬆石齋詩文選》為名麵世。斯選包括學生時期的部分稚作,皆乃“強扭之瓜”,酸甜實已無妨,故湊了幾句聊表心意:

才思不濟愛吟哦,坎坷人生得樂多;

敝帚自珍君莫笑,權當老朽拾煙蘿。

人品藝品相益彰

獺窟旅廈鄉親聯誼會

一個海島漁村的窮苦孩子,靠著孜孜不倦的學習、鍥而不舍的努力和厚德載物的情懷,砥礪成長為一名建樹範圍廣、蜚聲海內外的文學藝術家---鄉賢林尚義先生以其畢生的追求,演繹了“有誌者事竟成”的傳奇,突出地代表了旅外“獺窟人”奮發進取、自立自強的精神境界。

尚義先生天資聰穎,獨鍾文學,碩果累累。他在孩童時期就喜好鄉裏的對聯活動,少年時期即與詩文結緣,並在聲韻的推敲中感受文學的美感和創作的樂趣。為了追求創作的最佳效果,他大量涉獵古今文學、佛學、玄學、曆史、地理、書畫等有關書籍,積澱了深厚的文學底蘊,具備很強的美感辨析力、相互聯想力和意境升華力,對起承轉合、對仗押韻、一物多表、一意多述等創作技巧運用自如,出神入化;在遣詞覓字、韻律運用、謀篇布局、意境展示等環節的創作中得心應手、厚積薄發。創作範圍也由格律詩擴大到散文詩、楹聯、燈謎、文賦、論考、書法等多個領域。其作品以字句嚴謹、立意高遠、情景融合、文采綺麗見長,讀來膾炙人口,震撼心靈。許多作品入選《中華當代律詩選萃》、《中華詩詞五百家》、《中華當代詞海》、《當代詞壇百星佳作選》、《當代傳世精品詩詞典藏》等典籍。

優秀的作品源自高尚的人品。尚義先生幼年家貧,在國家的培養下完成大學學業並成長為領導幹部。他知恩圖報,作品中始終貫穿愛國愛鄉、詠真善美的主基調。

在上海求學時,他就創作了大量主流作品,成為華東化工學院的文藝骨幹和校刊文藝副刊編輯。在三明工作期間,他創立了“山花謎社”,培養了一大批文秘人才。在福州工作期間,他積極參與詩書謎聯等文化活動,當選多個民間文化團體的負責人。他重視以文會友,與羅丹、潘主蘭、沈覲壽、周哲文、沈錫純、朱允陶等著名書畫家、篆刻家結為知音,共推中華傳統文化。基於尚義先生在文化建設方麵的社會影響力,他獲得國際知名文藝家聯合會、北京人民畫院、中國優秀技術人才交流協會和十八大文藝代表人物評審委員會聯合授予“十八大文藝代表人物”榮譽稱號,並被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敦聘為榮譽院士和客座教授,名字被收入《當代中華詩詞家大辭典》、《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世界名人錄》等典籍。

尚義先生十分珍重鄉情,他雖然少小離家,長年旅居外地,卻始終無法割舍思鄉、愛鄉的熾熱情懷。在作品中,他用鴻篇重彩表達了對故鄉的情思;在行動上,他以自己的文化藝術造詣滿足鄉親們的需求,提高了故鄉的文化品位,受到鄉親們的讚譽和敬重。對於獺窟旅廈鄉親聯誼會的有關工作,尚義先生同樣十分關心,盡力支持。

《鬆石齋詩文選》收集了尚義先生五十餘年來各種文學載體的傾心之作,內容十分豐富,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曆史性俱佳,縱觀獺窟曆史,在文學創作方麵有如此集大成者,實屬罕見,相信對讀者全麵了解中華文學藝術瑰寶,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養一定大有裨益。

執筆:曾澄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