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自然(2 / 3)

有一次課堂上,也和學生說到了秋天。我讓學生用色彩形容秋天,他們的回答讓我感到很驚喜。很多學生說秋天是金黃色的,因為在鄉間的田野上,到處可以看見金燦燦的稻田,還有成熟的玉米、高粱。也有學生說秋天是火紅色的,因為秋天的楓葉紅了。還有學生說秋天是五彩繽紛的,秋天的野菊花色彩絢爛,將整個秋天點綴得五顏六色。才知道,秋天在學生的心裏是這樣生動。在他們心裏,秋天不是隻有枯萎的葉子,幹燥的氣候。豐富的回答中,竟沒有一個學生說秋天是一片蕭瑟的。

的確,秋天也不乏美麗的花朵盛開。在童年的記憶裏,鄉間小路旁,每到秋天,總有各色野菊花盛開著。向來覺得植物也是有性格的,比如這菊花,它們從不選擇在百花爭妍的春日盛開。而是選擇在秋天,大部分的花朵都已凋零的時候,它們卻淡淡地開在鄉間的小路邊。如果有性格,它一定是沉靜內斂的,毫不張揚。哪怕沒有賞花人,自開自落,輕輕地來,默默地去,也是有這份勇氣的。它帶著些許清高,令人敬畏。

還有深秋的芙蓉花。從前的家門口,生長著一棵木芙蓉。每年秋天,枝柯間開滿了粉嫩的花朵。芙蓉又名“三變花”、“拒霜花”,東坡有詩“千林掃作一番黃,隻有芙蓉獨自芳。喚作拒霜知未稱,細思卻是最宜霜”說的就是芙蓉。它高高地開在枝頭,隻與秋風為伴,背景是秋天獨有的湛藍的天空。花朵綺麗,一日三變,色彩絢麗,從粉白,變為粉紅,再至深紅。芙蓉花開得與世無爭,成為這深秋裏最美的風景。春天的花固然多而絢爛,然而在秋天裏盛開的花似乎更讓人憐惜,它們低調、勇敢,在秋天裏傲然地做著自己。

深秋,楓葉也漸漸地紅了。它總是來得沉穩,低調地做著秋天的主角。是葉子,卻紅過了花朵,怎能不讓人喜愛。才發現秋天的花都是有著這樣的個性,就連這楓樹的葉子,竟也破了例,讓本是配角的它紅過了主角。

我在春天的時候,曾在泥土裏撒下了很多花的種子,很長的時間裏,我以為它們的生命將就此終止。可是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這一個秋天,他們將一切生命的奇跡展示了出來,美女櫻的枝頭綴滿了紫色的花朵,花朵裏又散發著淡淡的香氣。彼岸花也萌發出了嫩綠的芽。是它們讓我深深地記住了這一個秋。

秋是成熟的,隻因它從容地走過了春天、夏天。

喜歡秋天,尤其喜歡秋天的天空,秋天盛開的花朵,以及在桂花香氣裏散發出的淡淡的秋韻。

下一個春天

春來,金黃色的迎春花枝枝蔓蔓在牆邊搖曳;初夏,荷花亭亭立於水上,小魚悠然嬉戲於荷葉間;秋至,滿樹金黃色的銀杏葉營造了一幅絢爛的秋景;入冬,草木凋零,卻有寒梅綻放。一年四季,總是植物在提醒著人們四季的來臨。時光在植物的身上輕輕地落下,一束陽光,一絲秋雨,一抹冬雪……有一種植物卻是例外,它讓人忘了四季的交替,它將時光凝固,停留在永恒。

兩年前的春天,我在一個花市,遇見了一簇簇蓬勃的綠色與隻屬於這個季節的鮮豔。在爭豔的百花中,我帶走了兩盆天竺葵。天竺葵安靜地生長於客廳裏,沒過多久,就向我發出了信號。它的葉子漸漸發黃、凋落,連它的根也枯萎了。我自責作為花的主人,卻未曾悉心地照料它。直到母親的一句話提醒了我,她說,將花放到窗外吧,有了陽光、雨露,自然就生長得好了。經母親一說,我開始搜索天竺葵的資料,了解了它的習性。它喜愛陽光,在全日照或半日照下生長良好,光照不足將會出現落葉、落花的現象。它耐寒能力強,是一株健壯的植物。

它應該屬於人們喜愛的植物,如仙人掌。即使是愛花的懶人也能照料。自從來到了窗外,它仿佛一個人從憂鬱變得開朗,喜悅從枝葉間流露。它向上生長,黃色的葉子褪去後,抽出了新的綠葉。我看到了生命蓬勃的曙光,紅色的花朵再次綻放。其實,我仍舊隻是給她澆些水,它卻仿佛得到了一次重生。

每一枝天竺葵上,都開滿了無數細細小小的花朵,它的花瓣薄薄的、嫩嫩的,如嬰兒的皮膚般光滑細膩。一朵朵天竺葵花向某個中心點凝聚著,分享著擁有陽光的喜悅。它不知疲倦地開在春天、夏天、秋天,即使冬來了,也擋不住它的腳步。

每次凝望這株天竺葵的時候,我總是陷入思考。有喜,亦有憂。它是枯木逢春,是在凋零之際重逢春天,是在絕望的時刻重新遇見生命的光亮。它是幸運的。而另一株天竺葵呢,在我看到它的根出現枯萎之際,就被丟棄了。我責備自己,丟棄了一棵植物,也許就丟棄了一個春天。如果它還在,那麼,也許下一個春天就是它重新煥發生命的時刻,你遇見一個春天,它將給你幾度的春夏秋冬……

一天晚上,四歲的兒子臨睡前突然對我說:“媽媽,我們明天去看荷花吧。”也許孩子隻是無意間說起,但是我的內心卻特別感動。他怎麼知道現在荷花開了,還有,自然界那麼多的花花草草,他幾乎都不認識,怎麼就偏偏說起想看荷花了呢?我再次肯定,無論多麼幼小的心靈,曾經目睹過的,也一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是在去年夏天,兒子三歲的時候,第一次帶他去了植物園,看了荷花。正是盛夏,荷塘裏的荷花大片大片地盛開著。不僅欣賞了荷花,也嚐到了蓮子,還把荷花帶回了家,也在田田的荷葉間戲了水。因為這些,兒子由衷地表示喜歡夏天。

先生去了杭州,打來電話。

“我在西湖。”

一句簡單的話,與西湖沾了邊,仿佛就是詩了。我,在西湖,很美。

“我在吃飯。”

“是在樓外樓,還是在山外山?”

“都不是。”

“那多沒勁。”

“但是我吃飯的地方能看到西湖。”

在西湖邊,也許並不是最好的角度,但是這樣或許就夠了。這是一個詩意的夏天。讓人想起了那幾句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對,每到夏天,總讓人想起西湖,還有那夏日才能看到的西湖十景之“曲院風荷”。在悠長悠長的夏天裏,可以不看到“斷橋殘雪”,可以聽不到“南屏晚鍾”,隻要有荷,就足夠。且夏天的心胸是足夠寬厚的,不論你來得早晚,或是六月中,或是七月,你都不會感到遺憾。還記得第一次來西湖的時候,自己是個小女孩,沒記錯的話,那時正是夏天。我看到斷橋,我隻想到那白蛇與許仙的故事,而不知它還有別的含義。第一次來,便深深地陷入,被這裏的厚重的曆史,一個又一個的傳說包圍。我買下了一把油紙傘,將那個夏天一並帶了回來。從此,夏天的記憶裏便少不了西湖,少不了那亭亭的荷花。夏天,最想去的景點,是西湖。

夏天,是最讓耳朵享受的季節。因為夏天的聲音極多。

有一種昆蟲,它是夏天的使者。隻要它一開金口,我們就知道,夏天來了。它不叫了,夏天也就去了。因此,它是浪漫的使者,與夏天有個約會。且年年如此,不見不散。

它是蟬,它是知了。再念一遍,蟬,知了。令人回味,這三個字,充滿詩意與禪意。

有時候,沉醉於夏日悠長的午後,定有一半是蟬的功勞。它每天不知疲倦地鳴叫著,嘩嘩嘩,嘩嘩嘩。唱累了,停一停,但是很快會繼續放聲歌唱。它是一個歌手,每年都會開一次演唱會。它的舞台是那一棵棵蒼翠的樹木,背景是廣闊蒼茫的天地。夜深人靜的時候,它還是一個最好的夥伴,有時候,它是一個夜貓子,仍會時不時地唱上幾句。那不是白日裏的讚美詩,而是動聽悅耳的小夜曲,節奏適中,歌聲清脆。

第一次真正地了解它,是在《昆蟲記》裏。因此記下了那個喜歡的句子,及這種可愛的昆蟲。“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個月陽光下的享樂,這就是蟬的生活。”原來,為了它的這場音樂會,它在黑暗裏準備了那麼久。在那麼充足的準備下,它才離開黑暗,脫去它的外衣,放聲地為生命嘹亮地歌唱。

它是夏天裏最動聽、最執著的聲音。

夏日裏除了蟬聲,還有一片片的蛙聲。當然,要聽到蛙聲,自然就少不了雨聲。

雨,是夏天的常客。生性自由,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可能正因為這種豪爽,人們反倒是喜歡它。它的到來,總能帶來清新與涼爽,掃去那難耐的酷熱。雨後的夜晚,便是蛙聲最鼎沸的時候,青蛙們似乎在與白日裏的蟬一比高低,也開起了音樂會。深夜裏的蛙聲此起彼伏,如海浪般一波一波地湧過來,咕呱咕呱,有時候,雨聲仍淅淅瀝瀝地下著,嘀嗒嘀噠,嘩啦嘩啦,這夏日裏的交響樂真是豐富得很,既有層次,又有內容。

夏日的夜晚,是可以聽聽這樣的聲音的。

如今的夏天,總還是少了些什麼。

比如螢火蟲。漆黑的夜色裏,隻有螢火蟲在閃閃爍爍地飛來飛去。那是童年的一份單純和美好,存在每一個人的內心裏。我們想象著在鄉間捉螢火蟲的日子,隻輕輕地用手一握,螢火蟲便留在了我們的手心。誰說夜涼如水,那才是一份溫暖,一份明亮。之後我們輕輕地將它放入玻璃瓶中,玻璃瓶也成了一盞小小的燈籠,載著一個個童年歡樂的夢。

可是,有多久沒有見過螢火蟲,還有,夏日的彩虹。

小時候,雨過,天邊經常會出現一道彩虹,那綺麗的色彩,絢爛地在天邊綻放。可是現在,卻再也看不到它的身影。最近一次看到彩虹,是在澳洲的遊輪上。去凱恩斯的途中,一場暴雨帶來了一道彩虹。大家紛紛拍照,而那些當地的人們卻絲毫沒有動靜。原因很簡單,他們經常能看到彩虹,並不覺得特別激動。有時候,還能看到天空中三道彩虹同時出現的奇景。

一定有一隻蟬還沒有睡去,它仍在歌唱,歌唱這個美麗的季節。明天,就帶孩子去樹下撿蟬蛻,去荷塘賞荷花,好好地感受這個悠長、悠長的夏天。

種花記

記得張秀亞有一篇散文,也叫這個名字。我把這名字拿來用,因為我也愛花。其實,女人都是愛花的。愛它的雅淡清香,也愛她的馥鬱芬芳。因為喜歡,便想著能夠將它放在身邊、擺在眼前,日日相伴,看花開花落,看每一朵花的瞬間與永恒,其實亦是在看被縮小了無數倍的某個人生。

城裏人養花的天地很小,常常是選擇陽台或是窗台,將姹紫嫣紅的春天,小心翼翼地擺放在這一處狹小的角落。花朵盛開的時候,總讓人十分激動。那一抹紅、一抹綠仿佛變成一支畫筆,在人的心裏抹上一幅幅屬於春天的水彩畫。

因為花朵,常常想起幼時居住過的老屋。彼時的老屋,門前有一條小河,清澈的河水潺潺流過,河邊栽了很多水杉和桃樹。每到春天,灼灼的桃花盛開在河岸,河水裏還映照出桃花嬌豔的身姿,一動一靜,美不勝收。之後桃子成熟,不及時采摘的話,桃子便落了滿地。老屋的門前還有一片竹林,一棵年數較久的銀杏,很多的橘子樹,有了它們,屋前的四時風光就各不相同了。

盡管這樣,我仍然沒有自己養過花。現在,當居住的環境離土地越來越遠的時候,反而愈發想養花。於是,家裏的窗台上就被打造成了一片綠色的小天地。當春天悄悄來臨的時候,是它們先用自己的生命將訊息告訴了我,提醒我春天來了,一年之計在於春。要像這些植物一樣,不斷地積蓄自己的能量,營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春天。

養花,我也會像老舍先生一樣,選擇容易被照顧的。擺放在陽台,接受陽光、空氣、雨露、清風,再加上適時的澆水,便能成長起來的花是最受歡迎的。它們有的在清晨四五點鍾悄悄地盛開,那份對於生命的勤奮令人欽佩,因而我也會早早地起來看它們在清晨綻放的美麗的朝顏;有的非常渴望熾烈的陽光,在炎炎夏日裏,它們迎著陽光在風裏搖曳細小的身姿;有的非常渴望得到水分的滋潤;還有的常常帶著詩意的名字,比如“六月雪”、“三色堇”、“彼岸花”,仿佛名字後麵還藏著一個穿越千年的動人傳說。

曾經參觀過一個植物園,裏麵養殖著各種蘭花。蘭花的品種很多,細到能找到一種屬於每個人自己的花。當我們看到一株株幼小的香草蘭時,頓時忍不住將它從泥土裏挪了出來,山迢迢水迢迢地帶回到自己的家鄉。那時候正是二月份,家鄉仍是冬天,而香草蘭是喜歡溫暖的環境的。回到家,趕緊找來花盆、泥土,將它栽到裏麵,再澆透水,靜靜地等著它跟隨著春天的腳步慢慢地長大。沒過幾日,它便深深地紮根於泥土,葉子青青,可愛極了。可惜的是,它最終還是沒有長好,葉子萎黃,最後不得不承認這香草蘭是養不活了。麵對這樣一株植物,想著真不該將它帶回,如今也隻能望花興歎了。現在想想,沒有養好香草蘭的原因,可能是我太溺愛它了。我常常把它放在屋內,舍不得讓它經受陽光雨露的滋潤,最後反而沒有辦法成活。曾經有一些植物,因為將它們從室內移到室外,而看到它們驚人的生命力,給人意外地帶來生命中第二個春天。也或許,這株香草蘭,是眷戀故土、故鄉的水、故鄉溫暖的陽光,因為不適應另一番水土而逐漸萎黃的。不管怎樣,對於種花,我多少是有了一些經驗。

之後,我曾買來許多花的種子,自己播種。太陽花、碗蓮、夜來香、美女櫻、彼岸花等。一包包花籽裏蘊含了無數個美麗的生命,我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播到濕潤的泥土裏。播下一顆種子,就播下了一份希望,總是會有收獲的。播下種子後的每一天,我都會去窗台看它們的身影,有時會想這些種子究竟有沒有萌芽,直到有一天,當看到微弱的一抹綠色從泥土裏鑽了出來的時候,我是如此興奮地為它鼓掌,迎接這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它一日比一日長大,盆裏的泥土漸漸地不夠,我為它添置新的土,因為空間的不夠,也把它們移栽到另外一些盆裏。長得最好的是美女櫻,如今細嫩的枝幹上已經綴滿了紫色的花朵。其實是否開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播下種子的同時,它已經給人帶來了希望,它們一寸一寸地生長,將一抹綠無限地擴大,每一分每一秒都帶著生命成長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