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讀書(1 / 3)

隱居

陶淵明在《歸田園居》中寫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詩裏的他,熱愛自然,在俗世生活裏折騰三十年,最終選擇隱居,過上“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掙脫了俗世的束縛,卻又透著一絲無奈。古人隱居,多因仕途不順。我們深知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仕途一旦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最終也隻能退而求其次。放下功名,與自然為伴,與青山綠水為伴。

同樣情況的還有元朝的才子王冕。王冕本對孫子兵法、習武練劍感興趣,也希望能考取功名、光耀門楣,以實現治國安邦的理想,然而最終夢想破滅。於是,他的大部分時間都隱居在諸暨九裏山的水南村。他曾經寫下了這樣的詩:青山隱隱帶江流,江上軒窗麵麵幽。可見,這是一個溪水如帶,樹木蔥蘢的地方。隱居此地的王冕,“種豆三畝,粟倍之,梅千樹,桃杏居奇半,芋一區,薤韭各百本;引水為池,種魚千餘頭”。從文字上看,他的隱居生活經營得有聲有色,當然其中甘苦自知,然而不管怎樣,他的《墨梅圖》定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完成,他在詩、書、畫、印各方麵的靈感也在這樣的環境中得到了激發。

國外也有一位著名的隱者,美國的梭羅。年,他拿了一柄斧頭,來到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結廬隱居。在這裏,他耕種、讀書、寫作、思考,生活極其簡單,卻極其富有。他說“懶惰是最誘惑人的事業,它的產量也是最豐富的”,在他看來,這些與金錢無關,他擁有陽光照耀的時辰及夏令的日月,而沒有浪費在工廠或是講台上,這是最好的。看來,隱居是一份淡泊恬靜的生活,也是一份可以經營的事業。在這段隱居時光中,梭羅思考了人生,亦留下了這部著名的作品《瓦爾登湖》。

朱天衣是台灣作家,從微博上開始對她有了更深的了解。在繁華都市中,她的那塊地,那個用了很長時間經營的“寧苑”,在外人看來,亦是一塊隱居之地。在這裏,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而網絡上的天衣,極具親和力,幾乎有問必答。生活中,她定是一個簡單、淡泊的人。真正的隱居,並不是讓自己在俗世中消失,而是一步一步,與自然更接近,繼而將內心變得更為淳樸。

隱居也是很多人心中都曾有過的夢。遠離塵世的喧囂,找一處僻靜之地,開始最簡單原始的生活。蓋上一明兩暗的幾間屋子,青瓦白壁。窗外桃花灼灼,櫻花燦燦,山泉叮咚,生活自然而寧靜。而大部分人是有衝動而無行動的,隱居多半是想想而已。真有那麼一塊山林野地,亦不知如何開始生活。說到底仍是一個世俗中人,缺乏隱居的勇氣,最多這樣安慰自己: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原來在喧囂俗世中,有著很多“大隱”,而我們,無關乎住在幽深山穀裏或是喧囂鬧市中,隻要內心淡泊,寧靜,便是真正的“隱者”。

旅途中的書

去旅遊前,把衣服、護膚品等東西準備齊全後,看看行李,隻差一本書了。

來到書房,想尋找一本適合在旅行途中翻閱的書。我當然不選擇小說了,這樣一本書,如果賦予它個性,那麼應該是圓通的那一種。在旅行中,它甘當綠葉、配角,一份心靈的點綴。供人在閑暇的時候隨意地翻看幾頁,卻並不影響全書的內容。我在環視所有的書之後,終於找到了這一本。是英國作家喬治吉辛的《四季隨筆》,一本散文集子。這本書在年月就已購買,卻到現在遲遲未看。也許不僅在人的身上充滿了際遇,書本也是一樣吧。它注定了要跟隨人行走,成為旅途中最為安靜的伴侶。

旅途中有很多時候適宜看書。

第一天上飛機的時候,已是傍晚時分。我坐在飛機靠窗的位置,透過窗口往外看,整片天空都被夕陽暈紅了臉。我靜靜地看著夕陽,看著它慢慢地落了下去。退去殘紅,隻剩下一片青灰色、淡藍色,漸漸地什麼也看不見了。夜悄悄地來臨,世界仿佛突然從眼前消失。飛機上的行人漸漸地睡去。我拿出了隨身攜帶的《四季隨筆》,靜靜地翻看起來。我的目的地正是夏季,我便直接翻開書內夏季的一章。此刻夏季的美好感覺就在我的眼前,我的書裏。喬治吉辛一樣是個醉心於書本、旅行的作者。他描寫的每一處景色,每一份心得都能讓有同樣愛好的人產生共鳴。還有描寫生動的句子,像個活潑的孩子跳了出來。隻是蜻蜓點水地看,卻也留下了生動的印象。在飛機上看完了關於“夏”的文字,轉過頭再看窗外的時候,滿天如螢火蟲般的星星點綴了整個夏夜的星空。我從冬天飛到了夏天。

在酒店的陽台上有兩把藤椅,靜靜地坐下,攤開書本隨意看幾頁。一切的節奏變慢了,哪怕隻是看幾個字,看幾行,收獲也不小。無論是“春”、“夏”、“秋”、“冬”哪一章,都是對自然的讚美。看看眼前的世界,如書中世界一樣的美。眼前是金色的沙灘、碧綠的海水、藍色的天空……海浪有節奏地為閱讀、為整個環境伴奏著,和諧的音樂在心靈深處回響著。

在沙灘上嬉戲的時候,也可以帶上書本。玩海玩累了,看海看夠了,心也靜下來了。可以躺在小木屋下的躺椅上睡一會兒了,或是在沙堆裏躺一會兒,當然也可以,隨意地看幾頁書。多好的閱讀環境,在純粹的大自然裏,閱讀一切屬於自然的文字。

回來的時候,在機場的書店裏稍作停留。這大概也是一個習慣了,在這樣的書店裏,總是會帶上幾本書回家的。我挑挑選選,發現盡是關於《易經》、佛學的,看來,是做足準備回到現實了。

喜歡有書相伴的旅行。

從《詩經》裏走來的女子

《詩經》裏,讀到很多美麗女子。在《碩人》中,寫到了莊薑的美: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位女子,身容幾乎無一不美,手指白嫩如幼芽,皮膚細白如凝脂。脖頸修長如蝤蠐,牙齒潔白如瓠籽。峨眉似蟬,巧笑時酒窩添嬌媚,顧盼時美目傳真情。這樣的女子可謂美到極致。再如一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用生長中的豐盈光澤的桑葉形容年輕女子的美貌。令人產生遐想,這樣的女子,美得自然、大氣,正是生命中最美的時刻。

穿越時代,我們隻能從文字裏感受古時女子的美麗。最著名的當屬四大美女,她們的美貌可以“閉月羞花、沉魚落雁”。令人動容的同時,連花鳥魚月都為之傾倒,甘願隱沒自身的光輝。

然而審美在不同的時代也是不同的。就如唐宋兩個時代,對女子的美就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唐愛牡丹宋愛梅,不隻花,對美麗也是如此。唐朝崇尚“體態豐腴、豐胸肥臀”的女子美,而宋朝,則喜愛“身輕如燕”般趙飛燕式的輕盈美。因為不同的審美,也不難理解最終楊玉環的風華勝過了江采萍。梅妃,這個如梅花般的女子,最終隻能在歲月裏漸漸隱沒,令後人感歎的同時,也隻能怪錯生了年代。

但是無論時代如何改變,對美麗女子的要求,有些特征是不曾改變的。

比如笑容。還是這一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笑容是最美麗的表情,真誠美麗的笑容能融化所有的一切。楊玉環是善於笑的,白居易說她“回眸一笑百媚生”,李白說她“名花傾城兩相歡”。《聊齋》裏的嬰寧,也有著迷人的笑容,說她是“榮華絕代,笑容可掬”。笑容仿佛成為最有力的武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隻為了搏美人一笑。

自然也是美麗的條件之一。說起自然,便會想到春秋時期的兩位女子,西施和東施。據說西施有心口疼的病,走路時常常手捂胸口,然而盡管這樣,因其自然的舉止,仍然散發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而東施並沒有這種病卻刻意模仿她,隻能適得其反。相同的例子還有《紅樓夢》,寶玉初見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同樣是嬌弱柔美,在寶玉眼裏,她的美既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美得自自然然,剛剛好。

道德的審美也是不曾改變的。人們最傾心的美麗女子應是表裏如一,外表美麗而內心樸實的。在《詩經大雅綿》裏的薑女,盡管從文字中並不知道她的外貌,然而她的賢德卻令後人敬仰。

近日,有“世界頭號美人”之稱的伊麗莎白泰勒逝世,微博上便有人將同一時期的其他女星放在一起,一股清新自然之風呼之欲出。那個時代沒有化妝,沒有色彩,然而那些女星的美麗卻是驚心動魄。

現在,清純健康的自然美已越來越少見,有的隻是經過修飾的美麗。盡管趨於完美,但是那份精雕細琢的容顏,總讓人感覺不夠自然。

青春易逝,容顏易老。無論怎樣的美女,都不如淑女更深入人心。而這兩個字,最喜歡這樣的評點:窈窕淑女,幽深而不淺露,嫻靜而不輕浮,是天下之聖女也。

當閱讀成為享受

那是一個叫“海致嵐”的書吧,在當時學校所在的白下路上。在白下路一端的轉角處,第一次邂逅它,便深深地喜歡上它。

這個書吧,其實是一個小型的誠品書店。“誠品書店”如今成了台灣的文化地標,是和傳統書店迥然不同的一種充滿人文、藝術、現代氣息的書店。柔和的燈光,人性化的轉角設計,將書香和咖啡香結合在一起,可以自由閱讀,同時宣稱“知識無終點,讀書不打烊”;“好書不寂寞”,真正的好書,即使賣得不好也不下架……種種設計理念,都可以看出經營者在用心地為愛書人營造盡可能人性化的閱讀場所。而這間叫“海致嵐”的書吧,也同樣的會讓人沉醉其中。一進門,就可以看到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書籍,往裏望去,是一個更優雅、寧靜的環境,可以帶上

書,倚著沙發,品咖啡,喝茶。輕柔的音樂在空氣中縈繞。時光,隻凝固在書香與咖啡香中,自由而又緩慢地逝去。在這樣的環境中,尋找自己中意的書籍,隨意地翻閱,陽光從窗外斜斜地照在身上,看得見空氣中微小的灰塵,在這個瞬間,也變身為可愛的精靈,在充滿墨香的紙上飛舞。當你看著窗外的時候,可能已是黃昏時分,這時,總會帶回選好的書,回去後,再細細品讀。

“海致嵐”書吧的空間很大,它的二樓通常用來組織活動。展覽、演講等等。這又讓人想起了台灣的“誠品書店”。有一期訪談節目中,劉若英帶著陳魯豫逛誠品。她說,她家裏的很多東西都在這裏購置,包括書籍、抱枕、小擺設等等。因為誠品不但可以買書,還能買到很多生活必需品,是一個多元化的書店。而最最關鍵的是,它雜而不亂,反倒是井然有序、環境雅致。讓來到的人都覺得是在享受生活。

在這樣的書店裏,閱讀成了享受,成為一種生活態度。慶幸的是,我所在的城市,美麗的金雞湖畔,也將在年有這樣一家書店,誠品的首家大陸分店。到時,閱讀會真正成為令人享受的時刻。

關於《朗讀者》

這本書給了我極大的震撼,隻用了很短的時間把它看完。關於伯格和漢娜,關於愛、罪惡、背叛和贖罪,關於一個歲的學生和一個大他歲的有軌電車售票員,他們的愛情。又或許,不隻是愛情。

隻說一點感受。

伯格和漢娜,他們的愛情並沒有給人留下不道德感、肮髒感。

他們每次在一起,漢娜都要求伯格為她朗讀文學作品,《奧德賽》、《陰謀與愛情》、《戰爭與和平》……伯格成了漢娜的朗讀者。是“朗讀”帶給了我們一種意境,美妙的、安靜的。

漢娜不辭而別,或許是因為伯格的背叛。再次相見,竟是在法庭上。伯格是聆聽審判者,漢娜是被告,原來她曾經是一名集中營的女看守。漢娜把罪行承擔下來,被判處終身監禁。為什麼她會承認,當法官要對筆跡的時候,她把全部的罪行扛了下來。她是文盲,她不會讀、也不會寫!她寧願選擇當罪犯,也不願承認是文盲。這是她心裏永遠的秘密,包括對伯格。而“女看守”這個曾經的罪惡,不是身上的汙跡,可以用水洗去。

最讓人感動的、催人淚下的是漢娜在獄中的日子。伯格又一次成為了漢娜的朗讀者,他把朗讀的作品都錄在了磁帶上,一片片寄給她。而漢娜,卻出人意外地學會了讀書寫字,她通過一遍遍地對照書本和磁帶裏的錄音,艱難地認識了文字。她給伯格附去了一些簡短的回信,卻從來收不到隻言片語。漢娜的希望之火暗淡了。

入獄十八年後,漢娜獲得了釋放。伯格去看她的第二天,她卻上吊死了。她的死,或許是關於政治,關於贖罪。而我更覺得,那是因為愛情。那種飽經滄桑、今非昔比、儀態臃腫、白發蒼蒼、真相大白,是需要勇氣去再次麵對愛情的。漢娜沒有勇氣承認是文盲,更加沒有勇氣去麵對現在的她和他。死了,倒是能永生。能贖盡罪惡、和那曾經的愛情。

就像老舍的一篇關於愛情的小說,《微神》。初戀的故事,女主人公無奈成為了暗娼之後,男主人公還是願意和她在一起。可是女主人公選擇了死,因為她知道,隻有死,可以讓她住進他的心裏。否則,連這一點希望都將破滅。

故事裏還有一些小小的遺憾,比如伯格,他為什麼沒有在法庭上為漢娜辯護,他是漢娜的朗讀者,他知道她不識字,可是她卻承認報告是她寫的;漢娜來到遊泳池邊的時候,伯格為什麼沒有勇氣走近她,是內心的背叛嗎?

小說很好看,是那種能一口氣看完的作品。尤其是後半部分,當漢娜成為一個朗讀者的時候,真的被感動了。

活在當下,享受快樂

悲觀者稱半杯水為半空,樂觀者稱為半滿。

——羅素

每個人隻有一個人生,如何才能快樂地度過,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快樂?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羅素以半杯水形容生活,是做悲觀者還是樂觀者,由我們自己選擇,無疑我們要的是半滿生活。而生活本質其實並沒有變,且歲月如梭,光陰易逝。怎樣才能使生活質量變好,享受當下的快樂?近日看了羅素的《什麼是快樂的人生》,便也深有體會。大仲馬說,人生是由無數煩惱組成的一串念珠。看來,人生就是那麼一回事,瑣碎、痛苦、麻煩隨處可見,即使這樣,仍阻止不了我們追求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