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看山

船上看山如走馬,倏忽過去數百群〔1〕。

前山槎牙忽變態〔2〕,後嶺雜遝如驚奔〔3〕。

仰看微徑斜繚繞〔4〕,上有行人高縹緲〔5〕。

舟中舉手欲與言,孤帆南去如飛鳥。

【題解】

此詩作於嘉祐四年(1059)江行赴荊州途中。

此詩沒有用典故,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作者抓住急遽變化中的事物,恰當地表現出它們的變化。作者在詩歌創作的初期,已經顯示出能夠“因物賦形”(《蘇軾文集》卷49《與謝民師推官書》)的藝術功力。

題雲“江上看山”,實際是船上看山。船不斷地前進,卻沒有感覺到船動,而隻感覺到兩岸的山在不斷地移動。詩的首二句表現的是這樣的情景。船下行,看到的山是上行。“如走馬”,山像“馬”,在“走”動。蜀中的山連綿不斷,“馬”連成了群,一群一群,在自己眼前飛快地過去。船在加快速度前進,前麵的山高低不齊,不成馬形,後麵的山卻像受了驚的馬群失去隊形亂哄哄地奔跑。

後四句作者把目光轉向盤旋曲折的山上小道,看到山頂上雲霧縹緲的地方有行人,正想舉手和他說話,而船“如飛鳥”已駛過去了。記下了一刹那,又是一種境界。這裏寫了船動。由雄悍、廓大轉入細徐,跌宕有致。

此詩以才力勝。下首《入峽》則以學力、才力兼勝。此詩為短篇七古,《入峽》則為五言長律。此時作者已能熟練地駕馭各種體裁,顯出多種表現風格。

【注釋】

〔1〕倏忽:很快很快。〔2〕槎牙:錯雜不齊的樣子。〔3〕雜遝:沒有秩序,亂紛紛。〔4〕微徑:小道。〔5〕縹緲:高遠隱約。

入峽

自昔懷幽賞〔1〕,今茲得縱探〔2〕。

長江連楚蜀,萬派瀉東南〔3〕。

合水來如電〔4〕,黔波綠似藍〔5〕。

餘流細不數,遠勢競相參〔6〕。

入峽初無路,連山忽似龕〔7〕。

縈紆收浩渺〔8〕,蹙縮作淵潭〔9〕。

風過如呼吸〔10〕,雲生似吐含〔11〕。

墜崖鳴窣窣〔12〕,垂蔓綠毿毿〔13〕。

冷翠多崖竹〔14〕,孤生有石楠〔15〕。

飛泉飄亂雪,怪石走驚驂〔16〕。

絕澗知深淺〔17〕,樵童忽兩三。

人煙偶逢郭〔18〕,沙岸可乘籃〔19〕。

野戍荒州縣〔20〕,邦君古子男〔21〕。

放衙鳴晚鼓〔22〕,留客薦霜柑〔23〕。

聞道黃精草〔24〕,叢生綠玉篸〔25〕。

盡應充食飲,不見有彭聃〔26〕。

氣候冬猶暖,星河夜半涵〔27〕。

遺民悲昶衍〔28〕,舊俗接魚蠶〔29〕。

板屋漫無瓦〔30〕,岩居窄似庵〔31〕。

伐薪常冒險〔32〕,得米不盈甔〔33〕。

歎息生何陋〔34〕,劬勞不自慚〔35〕。

葉舟輕遠泝〔36〕,大浪固嚐諳〔37〕。

矍鑠空相視〔38〕,嘔啞莫與談〔39〕。

蠻荒安可住〔40〕,幽邃信難妉〔41〕。

獨愛孤棲鶻〔42〕,高超百尺嵐〔43〕。

橫飛應自得,遠飆似無貪〔44〕。

振翮遊霄漢〔45〕,無心顧雀鵲〔46〕。

塵勞世方病〔47〕,局促我何堪〔48〕。

盡解林泉好〔49〕,多為富貴酣〔50〕。

試看飛鳥樂,高遁此心甘〔51〕。

【題解】

此詩作於嘉祐四年(1059)江行赴荊州途中。

此詩為五言長篇排律,共六十句。通篇對仗,每兩句一對,共三十對。此為一難。作者所押者為“談”韻。據南宋刊《钜宋廣韻》,“談”韻與“覃”韻同用。二者合為二百八十四字,不少是不常用的冷僻字,為險韻、窄韻。此為二難。

作者時為二十四歲。他迎難而上,此詩實為刻意鍛煉之作,對仗工穩,險韻、窄韻運用自如;而又語言警峭,氣局開朗:實為成功之作。清代評論家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紀昀評蘇詩均盛讚之。

從這首詩看來,這位青年作者已經具備了作為一個大詩人所應具有的非凡學力與才力。特選此詩,以見蘇詩發展痕跡。

首二句寫入峽之由。“長江”六句總敘,峽在長江中。“入峽”十二句寫峽中的景物。“絕澗”十二句寫峽中所見人物活動。“氣候”八句寫居峽老百姓的簡陋生活。“歎息”八句寫入峽付出了艱苦勞動。“獨愛”六句寫孤鶻高超自得之樂。末六句,用我的“局促”與孤鶻飛揚相對照,知高超之樂,亦知高遁林泉之甘。章法嚴謹,層次分明。自末六句略知,作者此時乘舟經荊州入京師,實非本願。

【注釋】

〔1〕懷:想。幽賞:到幽靜的地方去玩,欣賞那裏的美。〔2〕今茲:現在。縱探:隨意尋探幽美風景的地方。〔3〕萬派:謂長江支流眾多;派,水係,支流。瀉東南:長江向東南方向流去。〔4〕合水: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又東北至巴郡江州縣東,強水、涪水、漢水、白水、岩渠水,合南流注之。合水,合眾水。電:言其迅速。〔5〕黔波:範成大《吳船錄》:黔水自黔江來,合大江,江濤黃濁,黔江乃清冷如玻璃,其下悉是石底,自成都至此,始見清江。〔6〕“餘流”二句:意謂長江其餘支流,遠遠看去,是一派爭先恐後向長江參拜的形勢。〔7〕龕(kān):供奉神佛或神位的石室或小閣。此句意謂,入峽以後,山連著山,忽然覺得山與山獨立好像一座座佛龕。〔8〕縈紆:迂回曲折。此句意謂,長江在峽中迂回曲折,在平地浩渺的形勢不見了。〔9〕“蹙縮”句:意謂長江在峽中,江麵緊縮,最窄的地方和淵潭一樣。〔10〕“風過”句:意謂峽中風不斷吹過,猶人的呼接著吸一樣。〔11〕含:納。此句意謂雲不斷地吐出和納入,雲時刻都在變幻它的樣子。〔12〕率(sū)率:形容聲音細小。〔13〕毿(sān)毿:枝條細長的樣子。〔14〕“冷翠”句:意謂山崖上有很多傲然挺立的綠竹。冷,不同於其他植物顯示其與眾不同的姿態。〔15〕石楠:段成式《酉陽雜俎》:石楠花,有紫、碧、白三色,大如牡丹,亦有無花者。〔16〕驂(cān):一車所駕的三匹馬;駕車時轅馬兩旁的馬。此謂馬。此句意謂,峽中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石頭,就好像受了驚嚇的馬在奔跑。〔17〕絕澗:山高處的澗水。知深淺:猶言哪個知道它的深淺。〔18〕郭:城郭。〔19〕沙岸:岸邊的沙道。籃:用人抬著綁上座椅的交通工具。〔20〕野:言荒涼。戍:防守,有兵駐守。《蘇軾文集》卷48《與王兵部書》:“自蜀至楚,過郡十一,縣二十有六。”〔21〕”邦君“句:《蘇軾詩集》引清馮景注:荊、楚及夔子,皆古子、男國也。諸侯爵分五等,公、侯、伯、子、男。此句意謂擔任這些荒野地方的縣令,其官品都很低。〔22〕放衙:猶今天所說下班。衙,衙門,官署。放衙的信號,是擂響晚鼓。〔23〕薦:獻上。作者過這些州縣時,已至冬季,故雲霜柑。〔24〕黃精草:傳說食之可以延年益壽。〔25〕篸(zān):即簪,簪子,古代用來插定發髻或固冠的長針形首飾。此句意為黃精草就像綠色的玉簪,在峽中一叢一叢地生長。〔26〕彭:彭祖,傳說活了八百歲。聃:老聃,壽也很長。此句與上句意為,說黃精草吃了可以延年益壽是不可信的,應該都采來當作糧食吃。〔27〕涵:潤澤。此句意為,到了半夜,星河裏發出的光,不令人感到涼意,而是很滋潤,很舒適。〔28〕此句下詩人自注:“孟昶從此入覲。”孟昶,五代十國時後蜀的統治者。自注意為,孟昶經過這裏到汴京,晉謁宋皇帝。衍:王衍,五代十國時前蜀的統治者。遺民:原意為亡國之民。峽中是王衍、孟昶統治的地方,故對這裏的老百姓,仍以遺民稱之。〔29〕“舊俗”句:《蘇軾詩集》引宋人程績注:“魚鳧,蠶叢,先為蜀主。”李白《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茫。”魚、蠶,蜀開國主。〔30〕板屋:木板作的屋。〔31〕庵:小草房。〔32〕伐薪:砍柴。〔33〕甔(dān):很小的瓦製容器。〔34〕陋:簡陋。此句謂峽中老百姓生活貧困。〔35〕劬(qá):辛苦。此句謂入峽不以勞苦自慚。〔36〕葉舟:小船。泝,原意為乘船上行,此為行之意。〔37〕諳:熟悉。〔38〕矍鑠(juéshuò):健康的有精神的老者。〔39〕嘔啞:小兒學說話時發出的聲音。此句與上句謂老者看著行人,但語言不通。〔40〕蠻荒:謂落後。泛指經濟文化落後的僻遠地區。〔41〕妉(dān):樂。此句意謂峽中很多地方太幽深,人跡之所未及,實在難得到樂趣。〔42〕鶻(gǔ):一種猛禽,喜朝鳴。〔43〕嵐(lán):山林中的霧氣。此謂雲氣。〔44〕“橫飛”二句:《後漢書·呂布傳》:“譬如養鷹,饑即為用,飽則飆去。”為此句所本。此句意謂,鶻和鷹性相近,高高飛去,似乎不貪食。〔45〕振翮:猶言展翅。霄漢:雲霄。〔46〕鵲(ān):同鵪。鶉類鳥。一說即鵪鶉。〔47〕塵勞:塵世勞累,即為生存、生活奔波。〔48〕局促:狹窄,拘束,緊迫,窘迫。堪:承受。此句意謂自己不願奔波。〔49〕“盡解”句:有林、有泉,乃隱居生活。〔50〕“多為”句:此句與上句意謂,人們雖理解林泉生活好,但還是沉酣於富貴中。〔51〕高遁:高高飛起,離開塵世。遁,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