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1〕,應似飛鴻踏雪泥〔2〕。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3〕。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醉題〔4〕。

往日崎嶇還記否〔5〕?路長人困蹇驢嘶〔6〕。

【題解】

嘉祐六年(1061)冬,蘇軾赴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公事任。蘇轍送其兄到鄭州後,返回京師,寫了《懷澠池寄子瞻兄》詩寄與軾,軾次其韻,即本詩。

轍詩首敘鄭州話別,次敘分手後各奔東西,追憶五年前由眉山往京師經澠池(今河南西部)時往事,末以遙想軾獨行寂寞因增思念為結。骨肉至情,首次離別,感人至深。然轍隻是就離別寫離別,局限於兄弟的小範圍。

軾詩則不然。軾詩立足於人生的高度,一上來就點出人生。詩首二句對此做了一個新鮮的具有創造性的比喻:人就是一隻大雁,他的每一個經曆,隻不過是雁在雪泥中留下的爪痕。後來這個比喻,凝結成“雪泥鴻爪”的成語,廣泛流傳。第三、四句就此做了深入發揮。說“偶然”,人的行動要受到客觀條件的限製;說“那複”,人不能不接受這種限製。比如今天仆仆道途,就身不由己。今日如此,以後如此,一生如此,人人如此。蘇軾以此寬慰蘇轍,離別是常事,不必傷情。蘇軾對人生的徹底領悟,具有哲理的性質。蘇軾此時二十六歲,閱曆不多,思想竟能達到如此高的境界,說明他具有超常的悟性。而這是他的文學和藝術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