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前四句虛寫;以下實寫,懷舊點題,沉浸在濃濃的親情中。人生既有不自主(這是主要的)的一麵,也有自主的一麵。此時寫詩就是自主。
【注釋】
〔1〕到處:所到的地方。此句之意為:人的整個一生和所到的每一個地方的關係,像什麼呢?應該怎樣比喻呢?作者這首詩,是次弟蘇轍的韻,寫好後要寄給蘇轍。知,有和弟弟商量之意,意為你知道嗎?〔2〕鴻:大雁。〔3〕計:想到。〔4〕“老僧”二句:蘇轍原韻第六句後自注:“轍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其老僧奉閑之壁。”“縣”謂澠池縣。作者所雲“老僧”即奉閑。僧人死了以後,其遺體火化,其骨灰埋葬於塔中。以奉閑死去不久,塔新建,故曰“成新塔”。壞壁的“壁”,就是轍詩自注所說的題詩之壁。現在壁已壞了,當時的題詩自然無從見到了。〔5〕崎嶇:高低不平,指路。〔6〕此句之下,蘇軾有自注:“往歲,馬死於二陵,騎驢至澠池。”“往歲”指嘉祐占元年;“二陵”,即二崤,東崤和西崤,是交通要道之一,在澠池縣西。蹇(jiǎn):跛足。嘶:叫。
石鼓歌
冬十二月歲辛醜,我初從政見魯叟〔1〕。
舊聞石鼓今見之,文字鬱律蛟蛇走〔2〕。
細觀初以指畫肚〔3〕,欲讀嗟如箝在口〔4〕。
韓公好古生已遲〔5〕,我今況又百年後。
強尋偏旁推點畫,時得一二遺八九。
我車既攻馬亦同,其魚維貫之柳〔6〕。
古器縱橫猶識鼎,眾星錯落僅名鬥〔7〕。
模糊半已隱瘢胝〔8〕,詰曲猶能辨跟肘〔9〕。
娟娟缺月隱雲霧〔10〕,濯濯嘉禾秀稂莠〔11〕。
漂流百戰偶然存〔12〕,獨立千載誰與友〔13〕。
上追軒頡相唯諾〔14〕,下揖冰斯同縠轂〔15〕。
憶昔周宣歌鴻雁〔16〕,當時籀史變蝌蚪〔17〕。
厭亂人方思聖賢〔18〕,中興天為生耆翥〔19〕。
東征徐虜闞搋虎〔20〕,北伏犬戎隨指嗾〔21〕。
象胥雜遝貢狼鹿〔22〕,方召聯翩賜圭卣〔23〕。
遂因鼓鼙思將帥〔24〕,豈為考擊煩矇瞍〔25〕。
何人作頌比嵩高〔26〕,萬古斯文齊岣嶁〔27〕。
勳勞至大不矜伐〔28〕,文武未遠猶忠厚〔29〕。
欲尋年歲無甲乙〔30〕,豈有名字記誰某〔31〕。
自從周衰更七國〔32〕,競使秦人有九有〔33〕。
掃除詩書誦法律〔34〕,投棄俎豆陳鞭杻〔35〕。
當年何人佐祖龍〔36〕,上蔡公子牽黃狗〔37〕。
登山刻石頌功烈〔38〕,後者無繼前無偶〔39〕。
皆雲皇帝巡四國,烹滅強暴救黔首〔40〕。
六經既已委灰塵〔41〕,此鼓亦當遭擊剖〔42〕。
傳聞九鼎淪泗上〔43〕,欲使萬夫沉水取〔44〕。
暴君縱欲窮人力,神物義不汙秦垢〔45〕。
是時石鼓何處避,無乃天公令鬼守〔46〕。
興亡百變物自閑〔47〕,富貴一朝名不朽〔48〕。
細思物理長歎息〔49〕,人生安得如汝壽〔50〕。
【題解】
蘇軾於嘉祐六年十二月到達鳳翔府任。鳳翔有八處著名景觀,蘇軾寫有《鳳翔八觀》組詩。首先是石鼓文,他剛一到任,就來到鳳翔府的孔子廟,觀石鼓文並作詩。
此詩分五段。第一段四句,點出見到石鼓文的時間和地點。第二段十八句,寫所見石鼓文的情狀。作者曆敘辨認過程,先敘難認、難讀,次敘經仔細推尋,認出六句二十四字(全文四百多字),再敘其餘部分殘缺難於辨認。以其辨認之難,益見其古奧,而以今日能見到為幸,並以其在我國文字發展史上的貢獻作結。層次分明,步步深入。運用多種比喻,狀不易曉之物,如在目前。第三段十六句,追敘石鼓原委。經近人考證,認為石鼓是戰國秦時記載國君遊獵的刻石,而唐、宋人以“我車既攻,我馬既同”與《詩·小雅·車攻》的起句相同,以為是周宣王時物,蘇軾即持此看法,以此立論。周宣王是中興之主,此段即首敘宣王功績,點明宣王製鼓乃為思將帥而非自頌。次敘石鼓文即為記敘、歌頌宣王而作;然石鼓文作者不自矜伐,足見其高。第四段十八句首揭秦暴政,次刺秦始皇刻石紀己功,以此為襯,說明石鼓“勳大不伐”,義不受秦汙,從而讚頌其高潔,而這正是此段主旨。末四句為末段,寫由於石鼓獨存而引發的思考,探討“物理”,其中最突出的是朝代興亡的道理。作者沒有展開說,也不必展開,他把想象和推斷留給了讀者。
此詩結構嚴謹,氣逸筆健,波瀾迭起,篇末餘味無窮。運用多種比喻,狀難狀之物,如在目前。全篇於整飭之中求變化,開合雄闊處,渾然不覺其跡。
韓愈《石鼓歌》著重敘述個人與石鼓的關係,筆墨酣暢。蘇詩則重在客觀敘述。二詩並稱。清代評論家汪師韓謂蘇之研練過韓,紀昀亦謂蘇“精悍之氣”,殆駕韓而上之。’
韓詩三十三韻,用“歌”韻,有二百八十六字可用。蘇詩三十韻,用“厚”韻,唯一百三十多字可用。足見蘇之詩功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