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初從政:開始做官。魯叟:指孔子。孔子是春秋時魯國人;叟是老年人通稱,孔子活了七十三歲,自可以叟相稱;這裏是說謁孔廟,拜孔子像。〔2〕鬱律:炊煙上升的樣子。蛟蛇走:蛟蛇走動時,曲曲折折。此句是說石鼓文的文字時而像炊煙上升,時而像蛟蛇走動。〔3〕以指畫肚:古人故事。如晉鍾繇傳後漢蔡邕的筆法,精思十餘年,寢息時則畫其被,被為之穿。見陳思《書苑精華》。唐虞世南學書法,有於被下以指畫肚故事,見張懷王瓘《書斷》。此句謂字難認。〔4〕箝:箝子夾住。此謂難讀。〔5〕韓公:謂韓愈。韓愈《石鼓歌》:嗟予好古生苦晚。〔6〕“我車”二句之下,有蘇軾自注:“其詞雲:我車既攻,我馬既同。又雲:其魚維何,維嶼維鯉。何以貫之?維楊與柳。惟此六句可讀,餘多不可讀。”車:兵車;攻:進攻;同:同時參加活動。《石鼓歌》所雲“我車”二句,寫一次圍獵。貫:貫穿,意思是用楊、柳枝把、鯉穿係在一起。(xù):魚名,即鰱魚。〔7〕“古器”二句:意為那麼多的字不可識,隻識六句,好像縱橫陳列的古器中隻認識鼎,天上數不清的星星中隻認識北鬥。〔8〕“模糊”句:謂石鼓一半已殘破,石鼓上的文字半已模糊。瘢:疤痕;胝(zhī):老繭;隱:隱藏,引申為覆蓋、遮蓋。長時間風吹雨灑,淤積在泥沙之中,以致如此。〔9〕詰曲:曲折。猶能:還能,含慶幸之意。跟:腳後跟;肘:臂肘。比喻殘存的筆畫。此句之意為:在剩下來的一部分石鼓文字中,還能曲曲折折地辨認出其中一些字的筆畫,如偏旁等等。〔10〕娟娟:美好的樣子。缺月:月牙兒。此句之意為:石鼓文字,就像美好的月牙兒隱藏在雲霧之中,隻能時不時地看到它的芳容的一點點;也就是說,隻能看到石鼓文字的一些筆痕,而又不清楚全貌。〔11〕濯濯:光澤清秀的樣子。嘉禾:長得很好的禾苗、農作物。秀:本意為清秀,這裏是說長勢旺盛的禾苗,作動詞用。稂(lang)、莠(yòu):兩種危害的雜草。此句之意為,清秀旺盛的禾苗,長在稂、莠中間。比喻石鼓文字中一些字的筆畫清晰,但在遭風雨剝蝕已久的瘢痕中間,很難分辨清楚。〔12〕“漂流”句:意為石鼓並不是固定安放在一個地方,在過去一次又一次的戰亂流轉中,石鼓亦行蹤無定,卻在眾多古器物遭到毀壞的情況下,偶爾幸運地存留了下來。〔13〕“獨立”句:意為在過去獨立流傳的千年中,石鼓與誰為伴?下麵對此做了回答,這就是軒轅黃帝、倉頡、李陽冰、李斯。〔14〕追:追求。軒:軒轅黃帝。頡:倉頡;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唯諾:唯唯諾諾,答應、接受別人的話。此句之意為:石鼓文字,往上追源,它們追求並繼承黃帝、倉頡的精神,沒有一點點違背。〔15〕揖:作揖,古代士大夫見麵時的一種禮節,這裏有請之意。斯:秦李斯,小篆的創立者。冰:李陽冰,唐代文字學家、書法家,善小篆,自稱是李斯的繼承者(見《唐國史補》卷上)。彀(gòu):待哺食的雛鳥。(gū):哺乳,引申為吃奶的小孩。此句之意為,石鼓文字往下延續。恭請李斯、李陽冰他們進來,哺育了他們,開拓了小篆發展的新天地。〔16〕周宣:西周時的宣王(?—公元前782年)。《鴻雁》,《詩經·小雅》中的一篇,《毛詩序》說此詩是為讚美周宣王而作的。此句之意為:回憶過去周宣王的時候,人們歌《鴻雁》詩讚美他。〔17〕籀(zhòu)史:周宣王的史官,名籀。蝌蚪:蛙和蟾蜍的幼體,本作“科鬥”。這裏是說科鬥書。科鬥書乃我國古代文字的一種,又名科鬥文。以頭粗尾細如科鬥而得名。籀史變科鬥文為大篆。〔18〕厭亂:厭周夷王、厲王之亂。聖賢:謂周宣王。周夷王、厲王(?—公元前828)行暴政,民不堪命。〔19〕中興:由衰落而重新興盛。耆耈(qúqǒu),老年人,這裏指籀史和下麵提到的方叔、召虎等人。周宣王重用籀史、方叔、召虎,國力轉弱為強。〔20〕徐虜:指周時住居於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一帶的部族。闞(hǎn):虎發怒的樣子。《詩·大雅·常武》:“進厥虎臣(謂周宣王任用的虎臣;厥,他的),闞如境(xiǎo)虎。”婋虎,亦作“哮虎”,咆哮怒吼的虎。〔21〕伏:降服,臣服。犬戎:古戎族的一支,在殷周時居於我國西北部。《詩·小雅·六月》:“薄伐狁。”狁(xiǎnyǔn)亦作“獫狁”、“葷粥”,即詩中所雲“犬戎”,春秋時稱戎、狄,秦、漢時稱匈奴。嗾(sǒu):用口作聲指揮狗,引申為指使。此連上句之意為,周宣王派遣他的虎臣帶著兵去東征徐虜,北伐犬戎,士兵都由他調動,聽他指揮。〔22〕象胥:古代翻譯並辦外交的官員。《周禮·秋官》:“象胥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雜遝:謂往來不斷,指象胥。此句之意為犬戎不斷派使者進貢狼、鹿。(23〕方召:方叔,召虎,周宣王之臣,得到宣王的信任,方叔南征荊,召虎東征淮,都有大功。聯翩:本意為鳥飛貌。這裏是說前後接著。圭:古代貴族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禮器。卣(yǒu):禮器,中型酒尊,形狀很多。《詩·大雅·嵩高》、《詩·大雅·江漢》等有記述周宣王賞賜功臣圭、卣的詩句。〔24〕鼙(pí):軍鼓。鼓鼙:敲軍鼓。此句之意為,周宣王製軍鼓、敲軍鼓,是為了思念將帥,不是自我歌功頌德,目的是崇尚武功,尊重將帥。〔25〕考擊:敲擊樂器。嚎瞍:瞎子,這裏是說樂師。此句之意為,周宣王難道是為了自我取樂而麻煩樂師奏樂?借反詰而言明思將帥;強調上句之意。〔26〕嵩高:《毛詩序》謂《嵩高》乃“尹吉甫美宣王”作。其詩雲:“吉甫作頌,其詩孔碩(甚大,引申為隆重、熱烈)。”尹吉甫,和召叔、召虎一樣輔佐周宣王。吉甫以嵩之高比周宣王。此句之意為,什麼人寫了《石鼓文》這篇可以比美《嵩高》的歌頌周宣王的讚譽文字。〔27〕岣嶁(góulóu):史有岣嶁碑,又稱“禹碑”,在衡山上。凡七十七字,字形怪異難辨,後人附會為夏禹治水紀功的石刻。斯文:這篇文章,指《石鼓文》。齊,相等,一樣。此句意為,《石鼓文》是一篇可以和《岣嶁碑》相提並論的萬古不朽之作。〔28〕不矜伐:不居功、不自傲。謂《石鼓文》的作者。〔29〕文武:周文王、周武王。忠厚:忠誠、樸實、厚道。此句謂作者作《石鼓文》詩時,距離周文王、武王不遠,古風尚存。〔30〕無甲乙:無月日。此句之意為:想在石鼓文上尋找作文的年月,找不到。〔31〕“豈有名字”句:謂石鼓文作者的名字,在文中也找不到。〔32〕七國:齊、楚、燕、趙、韓、魏、秦。周衰以後,更為以上七國稱雄。〔33〕九有:九州。此句謂秦統一六國。〔34〕“掃除”句:謂秦焚毀詩書。誦法律:背誦法令條文。秦以吏為師。〔35〕俎豆:俎乃放肉的幾;豆,盛幹肉一類食物的器皿。俎豆都是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禮器。“投棄俎豆”,謂秦廢棄禮,不用禮器。陳:陳列。杻(chóu):和鞭一樣,都是刑具。〔36〕祖龍:秦始皇。《史記·秦始皇本紀》。裴駟《集解》引蘇林注文:“祖,始也。龍,人君象。謂始皇也。”〔37〕上蔡公子:李斯。李斯是上蔡(在今河南境內)人。斯被秦二世所殺,臨刑前,對兒子回憶不得誌時的情況,說,我想和你一起再牽著黃狗,出上蔡東門,去追逐狡兔(打獵),再也不可能了。見《史記·李斯列傳》。〔38〕“登山”句: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先後登泰山等地,刻石立碑,歌頌秦統一六國的功德。〔39〕“後者”句:意謂上句所說之事,後人辦不了,前人也沒有第二個。〔40〕“皆雲”二句:意為碑文上都說秦始皇帝巡視天下;說始皇帝烹滅強暴,消滅了六國;說始皇帝救了老百姓。四國:指統一後的天下。黔首:老百姓。黔,黑色。老百姓以黑巾裹頭、故雲。〔41〕《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委:扔掉,不要。此句謂秦焚毀《六經》。〔42〕擊剖:擊而碎之。此句謂此石鼓亦當遭到擊剖的命運。〔43〕九鼎:古代傳說,夏禹鑄九鼎,象征九州,標誌統一天下之權,夏、商、周三代奉為傳國之寶。淪泗上:秦進攻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