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

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1〕。天涯何處無芳草〔2〕。牆裏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3〕。多情卻被無情惱〔4〕。

【題解】

此詞作於紹聖二年(1095)春末,約已及夏初。

上片寫春景。寫物。首句寫花、果,歎惜花已褪色,零零落落;杏是青的,而且還很小:點明季節已是暮春。接著寫燕子飛繞綠水環流的人家:點出此詞所寫地點。第四句寫柳,柳也非複盛時,但見其絮紛飛,而且經風吹散,越來越少。第五句寫到處是芳草,草盛則花稀:也是暮春。詞雲“褪”、“殘”、“少”,寓傷懷於其中。傷春是上片的基本情調。下片的基本情調則是傷情。寫人。牆裏佳人蕩秋千,牆外是來往的道路。牆外行人注視佳人蕩秋千,而佳人隻顧自己笑。行人被攪動情思,更添惆悵,雖然戀戀不舍地離開這裏,還是張著耳朵聽笑聲,直到什麼都聽不見。這本富有喜劇色彩,末句一轉,情調起了變化。原來佳人的離去,就是因為惱怒行人的注視。行人多情,佳人無情,雙方都傷情。上下片渾為一體。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是傳誦久遠的傷春佳句。據說蘇軾嚐命侍妾朝雲唱此詞,朝雲推辭說:“奴所不能歌者”,正是此二句也(清·張宗《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蓋此二句即當時貶謫生涯、悲情處境的真實寫照。清·王士禎《花草蒙拾》謂此二句“緣情綺靡”,擅寫情詞的高手柳永也“未必能過”。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引《詞話》雲:“‘多情卻被無情惱’,蓋行人多情,佳人無情耳。此二字極有理趣。”全詞富有哲理性。金代詩人元好問《鷓鴣天》詞襲用“多情”句,對句補雲“今夜還如昨夜長”,堪稱絕妙,也可看出蘇軾此詞的深遠影響。

【注釋】

〔1〕綿:柳絮。〔2〕何處無芳草:出《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此句謂春光已晚,芳草長遍天涯。〔3〕悄:寂靜無聲。〔4〕卻被:反被。

賀新郎

夏景

乳燕飛華屋〔1〕,悄無人、桐陰轉午〔2〕,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3〕,扇手一時似玉〔4〕。漸困倚、孤眠清熟〔5〕。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台曲〔6〕。又卻是,風敲竹〔7〕。石榴半吐紅巾蹙〔8〕,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9〕。裱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10〕。又恐被、西風驚綠〔11〕。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12〕。共粉淚,兩簌簌〔13〕。

【題解】

此詞寓意很深,曆代研究者很多,關於作於何時,也有多種說法。當代鄒同慶、王宗堂二先生編撰的《蘇軾詞編年校注》定此詞作於紹聖二年(1095)初夏,今從。詞旨亦從鄒、王說。

上片寫一位青年女子的孤芳。她獨自住在裝飾華麗的屋子裏,隻有小燕子時不時地飛來。她手持白團扇,犯困,倚在床上,漸漸睡熟了。夢中到了神仙住的最深處,風推門發出的聲音把她驚醒了,她不免有些氣惱。更令人氣惱的是,風又來敲竹子了。下片寫石榴。初夏唯有石榴花開得火紅,當眾花凋謝以後,榴花獨芳,陪伴著愛護它的孤獨人,寫出榴花的高潔脫俗,有人情味。又寫它心事重重,恐怕秋風吹落了花瓣,隻剩下綠葉。它設想這一天早晚會來,愛護它的孤獨人一定來看它。這一天真的來到時,他和它的眼淚不斷地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