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聲甘州

寄參寥子

有情風、萬裏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1〕,西興浦口〔2〕,幾度斜暉〔3〕。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4〕。誰似東坡老,自首忘機〔5〕。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6〕。算詩人相得〔7〕,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誌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8〕。

【題解】

此詞作於元祐六年(1091)三月。

參寥子,乃釋道潛,有《參寥子詩集》傳世。

傅斡《注坡詞》題下有“時在巽亭”四字。巽亭,在杭州東南。《蘇軾詩集》卷31《次韻詹適宣德小飲巽亭》:“濤雷殷白晝。”知登此亭能觀潮。

上片觀潮。首句寫潮來,以千軍萬馬奔騰馳突之勢。隨著潮落,筆調變得舒緩深沉。以人的聚散“有情”,反襯潮的來去“無情”,更顯氣象雄傑。錢塘江上,西興渡口,在幾度斜暉中,多少觀潮者與弄潮者,在這裏表演了人生的一幕或全劇。世事滄桑,有斜陽見證,潮水作證。作者由潮的漲與落,聯想到人生的漲與落。人生追名逐利,變化無常,俯仰之間,已為陳跡,古往今來,皆是如此。故有“不用思量”的慨歎,因為思量也沒有用。此時,作者所能做到的,是獨善其身。末二句超越現實,筆調又一轉為超曠。蓋其時離杭在即,作者已厭倦宦途奔波,故有此語。

下片與道潛敘舊。首先追敘西湖的經常相晤。作者方外知己,首推道潛。然其緣首在詩,故作者以詩人稱之。“算詩人”二句乃實寫。末七句言踐約歸隱杭州以寬慰道潛,將來相聚之日尚多,寄鬱悒於豪宕,此其所以為高。

全作發於至情,從心底流出。可以想見當日揮翰伸紙疾書之態。

【注釋】

〔1〕錢塘江:浙江的下遊之稱。〔2〕西興:見前《望海樓晚景五絕》詩注。〔3〕暉:太陽光。斜暉,習慣稱正午後斜射的太陽光。〔4〕“不用”二句:出王羲之《蘭亭集序》:“向(過去)之所欣(喜歡),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意謂一俯一伸之間人和人進行的活動都變了。非,變。〔5〕忘機:恬淡自適,消除機心。〔6〕空翠煙霏:春天登山看西湖,看西湖周圍的山所見到的景象。因為山在水邊,山中常有細細的煙霧,那裏水氣的蒸發。翠,周圍和眼前的樹木、青草,也沉浸在空並濛之中。〔7〕相得:彼此性情愛好相合,很融洽。〔8〕“約他年”七句:《晉書·謝安傳》:謝安雖為大臣,然而隱居東山之願望始終沒有改變,常常提及此事;他出鎮揚州,病危回到都城建康(南京),過建康的西州門的時候,自以為原來歸隱的誌願沒有達到,深深地感到是一件憾事;他死後,他的外甥羊曇一次醉中過西州門,回憶往事,悲感不已,慟哭而去。此以謝安、羊曇事為喻,表達日後歸隱的夙願,並盼望實現,勸道潛莫為暫時離別而悲傷。東還海道:從海道回到杭州;杭州靠海。謝公:原指謝安,此自謂。雅誌:謂歸隱。莫相違:違背與道潛歸隱之約。“願謝公”二句,表示自己希望努力做到。羊曇事,令人極為感動。作者雖然采取了否定的語氣,以自慰慰人。然而究其實,其中還包含一些生離死別之情。或者說,這方麵的憂懼。值得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