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2 / 3)

“哦?”木懷遠眉毛一挑,接過電報迅速地看了一遍。“真是好極了!”木懷遠以拳擊掌,起身回到渤海灣盆地石油地質圖前,在地質圖上山東濟陽坳陷的“東營”附近做了一個醒目的紅色記號。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的中東部,有一個廣大的地區,在地質上稱渤海灣盆地。它在遠古時期曾經是一片遼闊的海洋,在經曆了滄海桑田的巨變之後,褪去了誘人的藍色,顯現出亙古的荒涼,然而,它博大的胸懷中卻蘊藏著豐富的能量。

從地圖上看,渤海灣盆地的麵積大約為20萬平方公裏,跨遼寧、河北、山東、河南四個省區,是我國人口較為稠密、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之一。它有三分之二的麵積分布在平原地區,有三分之一的麵積延伸至平均海深為17米左右的渤海海域。

大約在6億年前或者更早,整個華北平原是一片蔚藍色的汪洋。由於地殼的不斷下降,巨大的海盆裏沉積了厚達萬米的沉積物。而後,地殼又區域性地緩慢抬升,海水逐漸退去,滄海變成了平坦的大陸,荒涼而又遼闊。這期間,裸露的岩石經曆了兩億年之久的風化剝蝕和無數次海侵。大約在兩億三千萬年前,華北地區地殼運動強烈,岩漿不時地噴出、侵入,使原本平坦的地層產生很多褶皺,出現了隆起和斷裂,現在華北平原北部的燕山山脈就是在那時橫空出世、拔地而起的。地質學家把這一劇烈的地殼運動稱為“燕山運動”。

此後,又一次更強烈的地殼運動——“喜馬拉雅運動”使華北平原相對下沉,山區相對上升,這樣又在平原地區留下了深厚的陸相沉積地層。如今的渤海灣盆地表麵雖然平坦,不是一望無際的平原,便是碧波萬頃的海洋,然而,它的地下結構卻異常複雜。從地質構造圖上看,滄縣、埕寧、內黃、海中四個大基岩隆起,就像四把巨大的刀,將整個盆地切西瓜般地分成了濟陽、黃驊、遼河、冀中、臨清、渤中等六個大的坳陷區。這六大坳陷又被再小些的斷層和凸起分割成50多個第三係的小斷陷。

木懷遠指著地圖對戴祖涵說:“對渤海灣這片神奇的土地,我國早期的地質學家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在當時沒有條件做多少地質調查的情況下,他們就憑著對中國地質資料的綜合分析和職業的敏感度,發表過一係列啟迪後人的著名論斷。渤海灣地區的區域地質勘探工作是從1955年開始的,當時的地質部和石油部連手作戰,在華北平原上先後進行了重力、磁力的區域普查,部分地區還做了電法、地震大剖麵詳查。在此基礎上,1956年,由中國科學院、石油部、地質部等三個部門組成了石油地質委員會,選定在河北滄縣至南宮明化鎮的隆起構造上部署了華北平原上的第一口基準井——華1井。這口井是由石油部下屬的32104鑽井隊鑽探的,於1957年完鑽。但是,未發現油顯示。至今,這一區域的地質勘探已經進行了將近二十年,積累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資料。”

木懷遠左手叉在腰上,右手上的紅藍鉛筆在指間無意識地翻轉著。

“從目前已經掌握的地質資料看,渤海灣地區的地質情況比較複雜,它就像一個摔在地上的破盤子,又被人踢了一腳,搞得七零八落。特別是地下情況,可以概括為‘五忽’現象,具體講就是:油氣層忽有忽無,目的層忽水忽油,油井產量忽高忽低,油層厚度忽薄忽厚,原油性質忽稀忽稠。”他話鋒一轉,“不過,渤海灣盆地的開發也有五個有利條件:一是渤海灣盆地沉積麵積大,生油條件好,和大慶油田相似;二是含油地層多,從老地層到新地層、從海相地層到陸相地層都有油;三是油氣顯示範圍廣,沿渤海灣將近10萬平方公裏的區域內,所打的探井幾乎都見到了含油顯示,比國內其他任何一個盆地見到的含油範圍都廣泛;四是儲油層物理性質好,發現了高產區,有的井的單井產量為全國之最;五是油藏類型多,勘探領域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