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文學存在的理由(1 / 1)

——易千元《歲月如水——懷念我的農民父親》序おち醺壞我首先要把本書作者“寫在結尾的話”,搬到本書的前麵來展示,以闡述一個至關緊要的命題:文學存在的理由。

感謝我的近百本日記,於吃喝拉撒中尋到一些原始的記錄,那種原生態的情感,無法偽裝。我不是作家,無法描寫超越生活以外的那些東西:我不會展開想象的翅膀,我隻是忠實地記錄了一段我所經曆過的生活。那裏麵有歡笑,有淚水,有奮鬥,有艱辛,那裏麵的場景、人物、事件、時間、地點都是真實的,可能有些不美好的東西,包括對我的親人的記錄,但我也無法篡改曆史。

這段文字就是這本書存在的理由,也可以說是文學存在的一個理由。

我以往對文學發展史的描述是:從寫實到虛構,從小虛構到大虛構。並且斷言一部真正偉大的作品,應該是大虛構的產物。

現在,我並不修正我的上述觀點,但我必須補充一句話:站在易千元的原生態生活筆記麵前,我似乎看到了文學發展的另一個支脈——回到寫實。近一些年我讀到了朱健國、李更兩位作家的多篇采訪實錄文章,我以為它們是比報告文學更加真實的文學樣式,屬於更加注重闡釋思想光芒的文學流派。朱李兩隻九頭鳥,翱翔在中國南方深圳珠海地域,正在為他們的寫實主義文學試驗興風作浪。

我有理由對我以往對文學發展史的描述加以補充:文學發展的第二條路線是,從寫實到虛構,再從虛構回到寫實,從小寫實發展到大寫實。

當然,易千元沒有走得那麼遠,他甚至隻是站立在他原來的位置上,初始地領悟到寫實對於文學的意義。就好像發令槍響過之後他並沒有挪動,當那些在跑道上跑過若幹圈的運動員氣喘籲籲跑到終點時,他早已站在那裏了。

近百本日記是易千元擁有的最大財富。

真實加樸實加充實,是易千元擁有的魅力。

既然有那麼多網友快樂地閱讀易千元的筆記式文章,這就夠了。既然有那麼多網友被易千元的敘述所感動,這就夠了。

有網友稱易千元為鄉土作家。

易千元說:我不是作家。

什麼人才是作家呢?不是作家又怎麼樣呢?

不是作家有不是作家的優勢。不需要玩弄技巧。不需要裝腔作勢。沒有被掏空的危機。真誠是至高無上的準則。真實是唯一的追求。樸實是本色。充實是本能。

易千元是網絡寫手,但沒有許多網絡文學的浮躁、矯情和自戀。

再回到本書作者“寫在結尾的話”吧——

其實有千千萬萬的人都有類似的經曆,隻是他們沒有像我這樣保存著原始的記錄,因此他們沒有寫出來,隻是零散地存於心中罷了。

現代網絡、博客和短信息之類的技術,開辟了人類交流和寫作的無限空間,每個人都有權寫文章了,每個人都可以出本書了,每個人都可以釋放自己寫作的潛能了。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有易千元那樣的近百本日記。讀易千元的每篇網絡筆記,我都會這樣想,如果在我手上稍加延伸,添點油鹽加點醬醋,就是一篇好文章啊。不過那就不是易千元的原汁原味啊。如果一位職業作家保存著近百本日記,你讓他不著作等身,你讓他不偉大都不行啊。

2008年元月31日寫於冰天雪地東亭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