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四年七月十四日(農曆),一個男孩在雲夢胡金店易家棚村砦子灣出生,取名雲火。他就是我的父親。
祖母嫁給祖父共生了十個孩子,最後隻養活了三個:一個是趙家伯爺,一個是東邊伯爺,再一個就是父親。我猜想父親可能是最小的一個孩子,而且是祖母所生幸存的唯一的男孩。
祖母的家世非常悲苦:九歲死媽(癸卯年);十一歲死外婆;二十一歲出嫁(乙卯年)。祖母嫁給祖父時升鍋無糧,百事沒得,約了一個會,沒做一件衣裳,整了三會就散了。丁巳年六月初八祖母生頭胎,睡了四十多天。祖母在田間勞作時在沙氹子(田間地名)小解,一陣旋風旋過來,然後就茶水不沾。祖母坐月子,睡在床上朦朦朧朧好像睡在易家棚子往南滾,又好像睡在定行灣石橋往北滾。後麵有一群小孩跟著滾,她就用巴掌扇。她沒想到原來扇的是自己的小孩,被祖父一罵才清醒。後來又用手擰。祖母述說這些時既後悔又痛恨自己。祖母生的孩子中有五個女孩沒有養大,其中一個送到了養生堂,不知所終;一個用衣子悶了;一個用盆子淹了;一個養了八十天死了;一個養了四年死了。
祖母活到九十九歲時,恨自己活的年紀太大,當她看到我的父親身體漸差時,她說她折了後人們的壽,隻求速死。但祖母還是死在了父親的後麵。
我家在祖父當家時,田地很少,隻在砦子外有一二升田,種的南瓜。祖母生趙家伯爺時,沒有吃的,隻有吃南瓜和南瓜葉子。
祖母年輕時日夜紡織,祖父則靠挖柴為業。一輛紡車,一把洋鎬,共同紡掘著一分一文,日子過得相當艱難。父親生前說過一副對聯,大意是“披星戴月母紡紗、拱天掘地父挖柴”,父親說的比這要好,更生活化,但我確實記不起來了,不過父親所描述的過去那種艱難的生活卻能讓我有很深的感受。
我們易家棚村共有砦子灣、定行灣、後易村、台子灣、二易村、譚易村、崗神灣、易家棚共八個自然村,都姓易。據說我們的祖先是從麻城盤(搬)過來的,當時是八大戶。我家這一脈一直以來都較弱,人丁不旺。
我們姓易的字輩是十四個字:
從曾道德正國誌
福學利益光家田
從、崇,曾、增,道、周,德、得,誌、治,福、複,家、嘉互用。
我家可考的祖先最早的是易從潤,約1829年生,他育有三子:易曾考(約1851年生)、易曾熬(約1865年生)和易曾舉(約1876年生)。
三子中,曾考傳了易周壽(約1890年生),曾熬傳了易周益(1895年八月初二生)和易周凡(1904年正月十三生)。曾舉不知是沒有結婚還是其它原因,沒有留下後人。
周壽爹隻得一女,就是操家伯爺,他這一脈無嗣。
易周益就是我的祖父,周凡是我的幺爹(祖父的弟弟)。
祖父傳了我父親一人。幺爹晚年才娶到幺婆,沒有生育,無後人。
到了父親這一代,他養了我們姊妹七個,四男三女,家族才逐漸興旺起來。
母親是童養媳,很小就和父親結了婚,十六歲就生了我的哥哥。後來大姐、二姐、三姐相繼出生。日子過得雖不容易,但人氣卻旺了起來。
200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