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上的書多得已擺不下了,卻沒有一本是寫我父親的。
父親所經曆過的生活值得記錄。憑什麼就不能有一本書是寫他的呢?
我覺得應該有一本關於父親的書。雖然我不是作家,我也要完成這個心願。
父親一生沒有住過樓房,沒有坐過小車,沒有喝過五元以上一瓶的酒,沒有抽過三元以上一包的煙,甚至沒有照過一次相。他最大的官職是生產隊長,到過最遠的地方是武漢,他最大的心願是老了後能到茶館裏坐下來喝杯茶聽聽書。但這個心願也沒有實現。他在他的那個年代,活得太艱難了。
父親於1989年長眠九泉,在一個荒僻的墳塋裏靜靜地躺著,已經躺了十七年了。十七年來,我不能忘懷逝去的父親。無論時代發生多麼大的變化,父親的靈魂始終繚繞在我的腦際。我是他的四個兒子中的一個,他的四個兒子,三個女兒,都不會忘記他!他在那麼艱難的歲月,讓我讀了十一年半的書。他還讓他的另六個子女中的五個都讀了書——這不是那個年代每一個父親都能做到的!他讓我讀書不是為了讓我能為他立傳,他隻是努力盡了一個父親的責任——而且這裏麵同時飽含了他個人的理想。但於我而言,若不能把他的人生片斷記錄下來,把他的酸甜苦辣演繹一番,我則白讀了十幾年的詩書,我則愧對他對我的培養和厚望。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非常懷念在父親羽翼下生活的歲月,無論今天多麼富足,我仍然願意回到從前。我欠父親的太多太多,無以為報,隻好在發黃的日記本中重拾如水的歲月,再嚼苦辣酸甜。
我相信父親的故事除了我和我的兄弟姐妹關心以外,應該還會有讀者。因為我們都是芸芸眾生,我們大都如此平凡。中國的百姓都有類似的經曆,都是從那個艱難的歲月裏走過來的,我相信農民的故事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因了這個信念我就坐在了鍵盤前,我敲呀敲呀,有時一小時隻能敲一個字,但父親在我的記憶中鮮活了起來。
200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