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晴雨表,價值10000元(2 / 3)

“平媽媽……嘿,真好。”女兒啃著蘋果,開心了。

我是不過洋節的,所以對這些什麼“情人節”、“父親節”、“聖誕節”通通不怎麼在意。聖誕節,顧名思義,應該就是耶穌的生日了。但是“平安夜”的來曆又是怎樣的呢?上網一查,各家說法大致相同,就是說聖誕節的前夜,即12月24日晚至25日晨,基督教徒會組成“佳音隊”,手拿詩歌彈著吉它,挨家挨戶的到人家窗下去彈唱,向世人報送耶穌即將降生的佳音。這所唱的歌曲原先並不固定,其中有一首名叫“平安夜”的歌一直傳唱了下來,所以這“報佳音”的一晚,就稱作“平安夜”了。

想來這有點象中國人除夕的“守夜”,不過中國人守夜,是以吃和玩為主要內容,基督徒卻懷著宗教的虔誠深夜在人家的窗口下吟唱,於聽的人和唱的人都有深沉的享受,好象思想性和藝術性更勝一籌了。

說起中國的文化,人們愛說“三教合一”。三教者,儒、佛、道也。這基督教雖經近、現代幾番經營,也在中土打開些局麵,畢竟還沒有形成後來者居上的優勢,想來這些在情人節送花、平安夜吃蘋果的人們,大多不是基督教徒,甚至不一定象我這樣,認真的查問過平安夜的來曆。但是他們過洋節的態度,卻是何其認真。我中土各路教主,一般也有生日。佛教有“佛誕節”,孔子的生日也有記載,而且很偉大——“聖人出而黃河清”嘛。卻不見有誰給釋迦牟尼和孔聖人慶生。不同的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傳承、不同的風俗習慣,造就了世界上不同民族的不同信仰和不同節日,這本來無可厚非,民族融合、宗教滲透,這也不難理解,讓人難受的是,對外來文化和風俗不分青紅皂白、囫圇吞棗的效仿,特別是宗教節日,這已經跡近褻瀆,還按中國人的幽默將其打扮成“四不象”的怪物。中國人的胃口真大,竟將“平安夜”當蘋果吃了!這是絕對中國式的智慧!

基督教徒在寒冷的平安夜裏,結伴行走在清冷的雪地上,在人家透出溫暖燈光的窗口下小聲吟唱,我想他們心裏是真正快樂的。但是中國的孩子們在平安夜裏吃蘋果,即或也有點小小的快樂,那也不是宗教式的平靜和深沉,而是終於模仿了一把外國人而帶來的淺薄的快意。

但是何須怪怨孩子。此時爭先恐後擠進我手機裏的,分明都是孩子的爸爸媽媽發來的短信。孩子是善於模仿的,誰說成年人的模仿能力就比孩子萎縮了呢?我先是不想回這些無聊的短信,繼而又覺得不禮貌。按中國人的習慣,來而無往,可就“非禮”了。於是我想出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平安夜”短信,準備給朋友們群發回去:“平安夜,你吃蘋果了嗎?!”

閑聊“京油子。”

這幾天閑來無事,在看京味小說,看得有趣,也學京腔來上一段。

“京油子,衛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

這一民謠,說的是舊時候,京津河北地麵的三樣特產。天津古稱衛,因明初設衛所得名。天津人善侃,嘴甜,得一“嘴子”的口碑;保定人多習武,給人看家護院,免不得狐假虎威,後來當漢奸的也有,博一“腿子”的惡名。你說保定人冤不冤呐!狗腿子畢竟是少數,怎麼就能讓保定一府背這個名!

今兒有空,先放著衛嘴子和狗腿子,咱聊會京油子。

話說這北京地麵,古屬幽州,自元設大都,經明、清、本朝,曆500年。期間朝代更疊,粉墨登場,鑼鼓喧天,兵燔匪燹,不可記述。其地之民,頻繁的歸順,多有見風使舵,看人下菜碟的本事。那臉色,從諂媚到鄙夷再到諂媚,那叫個快,比川戲的變臉還快。

“油”,就一個字,含義豐富,入木三分。油,有滑、虛、壞、鬼、黑等等意思,您可以細細品味。

這樣說,不怕人家說你搞地域歧視麼?當然不怕。這裏說的“油子”,甭管男女都有,在北京城裏也是少數。哪的人民都是淳樸偉大的嘛。